大江网讯 记者白向红摄影报道: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可见这吃的问题是多么的重要。改革开放30年,从菜市场菜农的杆秤里,从老百姓的“菜篮子”里,我们可以看到许许多多改革开放的成果。
从“杆秤”到“电子称”
谈到卖菜,钟鼓楼菜场的老菜农胡小弟告诉记者,“说到这变化,不说别的,单说这卖菜的工具我就感觉变化实在是太大了,先说这卖菜用的称吧!80年代的时候,所有人用的都是杆秤,几十称下来,手指都给勒麻了,又慢又不方便,还常常因为点小误差和顾客吵架。到了90年代,才陆陆续续有人用上弹簧秤了,一下子方便了好多,起码是不用再提上提下了。现在就更是不得了,几乎所有人都用上电子秤了,省去了不少麻烦。”
以前的杆秤,正规市场已经很少见了
风靡一时的弹簧称(左)和现在比较流行的电子称
从“人力车”到“汽车”
谈到这几年的变化,老胡的话是一茬接一茬。他告诉记者,早些年进货都是骑人力三轮车,甚至还有用自行车在左右两边加上铁框进货的,拉个上百斤的东西就非常吃力。进入90年代,渐渐有人用上三轮摩托车,进货又快捷又轻松。这几年就更不一样了,他指着身旁的小面包车告诉记者,这辆车是他05年买的,现在拉货又安全又舒适。“虽然咱的车是进货用的,但也算是个有车一族了,这要是换在以前,真是想都不敢想。”
老胡和他的“爱车”(大江网记者 白向红 摄)
从“小摊贩”到“集贸市场”
胡大妈是土生土长的南昌人,已经在建德观街居住了近三十多年。经常买菜的她谈起以前的情形,仿佛就有说不完的话。“以前的建德观街就是个自由集贸市场,小摊小贩站满街道,每次上街买菜都的弯弯绕饶,市场的秩序非常的混乱,想买点什么还得到处找,很是缺乏规范。现在就不一样了,集贸市场都合理规划了,卖蔬菜的地方、卖禽肉的地方、卖水产的地方都有了明确的划分。既卫生,又方便了群众。”

规范化,品种多的集贸市场(大江网记者 白向红 摄)
从“吃不饱”到“吃什么”
“以前是发愁吃不饱,现在则是发愁吃什么。”谈到“菜篮子”的变化,胡大妈有很深的体会:改革开放以前,买东西光有钱是不行的,得要票,什么布票、粮票、油票……。而菜种,也是少的可怜,白菜和萝卜可以说是那个年代的主要菜种了,更别谈吃肉了。到了80年代,菜的品种虽然多了起来,但也不外乎黄瓜或茄子之类的本地菜,很少有外地的蔬菜。90年代之后就不一样了,人们慢慢的能吃到不少外地的蔬菜,而且肉类产品的加工已初具规模,饭桌上的花样也逐渐多了起来。现在就更不用说了,什么河南的扁豆,山东的香芋、海南岛的辣椒是应有尽有啊!就算是吃国外进口的蔬菜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