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长队买各种食品是计划经济时代里人们的共同记忆
以前吃大米没得选,现在价格不等的大米在超市内任人挑选。(万基耀摄)
洋快餐冲击着中式饮食的同时,也在“中国化”。(资料图)
大江网讯 记者张愉报道:10月25日,记者采访南昌市民熊英时,她正在给家人做饭。“现在的情况和我们三十年前可完全不一样了。”得知记者来意,熊女士说,“那时是有什么吃什么,有些想吃的却不一定吃得起。哪里像现在吃得种类那么多、想吃什么买什么。”
为买豆芽提早去排队
熊女士目前已经退休在家,今天在外工作的孩子回到家,她忙着张罗饭菜。“就拿这个豆芽来说吧,”熊女士边洗豆芽边说,“以前发豆芽有一个周期,可不像现在科技进步了,什么时候想吃就吃。”她告诉记者以前为了买上豆芽要起大早去排队,“因为发芽周期长,出来一次不容易。”
“以前的米是国家提供什么吃什么,没有现在那么多选择。”、“要去农家才能买到菜籽油,而茶树油这类的油都是非常有钱的人才吃得起的。”、“那时候要吃上黎蒿,只能等到冬天。”……想起自己30年前的生活,熊女士感慨地说。
洋快餐的“南昌现象”
孺子路、叠山路、福州路、二七路、民德路、沿江路……现在走在南昌的大街小巷里,规模不等、档次不同的餐饮店让人挑花眼。熊女士说南昌的餐馆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红火起来,而洋快餐的进入则要到90年代末。
资料显示,南昌人接触的第一个洋快餐品牌叫“多乐汉堡”,1998年出现在八一广场。而南昌迎来第一个知名洋快餐是在2000年,肯德基八一广场店在这年8月开张。“那天,我带着女儿去了。”熊女士说,等着尝鲜的人顶着大太阳都排到中山路上了,“听说销量创造了个全国记录。”
想念麻花和白糖发糕
“现在我们普通大众都是想吃什么吃什么,如果嫌累不想做,还可以去餐馆吃。”熊女士说,“而且大家吃东西更注重健康,注重荤素搭配,注重养生。”她感慨地表示,只有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在吃上才会从“想吃饱”到“要吃好”。
采访的最后,熊女士话锋一转。“虽然吃的种类多了,但很多过去常吃的也没了。”那些难忘的小吃让熊女士如数家珍,“白糖发糕、合菜、麻花。即使现在一些地方偶尔还有,却没了那个年头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