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16年2月1日至3日,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江西视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并对江西工作提出了重要要求。总书记视察江西三周年前夕,本报记者沿着总书记足迹,深入神山村、南昌大学、江中集团和光明社区等地,感受三年来我省上下牢记总书记嘱托,凝心聚力,感恩奋进,推动赣鄱大地发生的全面深刻、鼓舞人心的新变化。
1月29日,井冈山市茅坪乡神山村张灯结彩过新年。本报记者 梁振堂摄
1月29日,游客在神山村体验打糍粑。本报记者 梁振堂摄
“脱贫攻坚”篇
井冈山市茅坪乡神山村——
井冈山下生机盎然 神山村里气象更新
本报记者 李 歆
翻看三年前神山村的照片,灰黄色是其主色调——“干打垒”的土屋,满地灰尘的泥巴路,凋敝的篱笆墙。
1月29日,浏览飞翔在神山村上空无人机拍摄的画面,鲜明的青、白、红色充满了屏幕——青色是民居的瓦顶,白色是房屋的外墙,红色是悬于村口、树梢的灯笼。
三年时光,54户231人的神山村,旧貌换新颜。
旧与新
村口的房子是老村支书彭水生家的。这位以给总书记点赞而闻名一时的老人,谈起三年前的那个冬天,仍然饱含深情:“习近平总书记来了后,我们神山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马路宽了,灯也亮了,喇叭也响了。”
今年77岁的彭水生出生在神山村。他记得,以前村里人靠山吃山,村民们发展生产,利用山中盛产竹子的优势,办起了造纸厂,后来因造纸厂效益不好,又办起了筷子厂、算盘厂、雨伞厂等。莽莽群山之中,村民们利用一切资源创造生存条件。但由于交通、市场等多种因素,2010年前后彭水生家年收入依然徘徊在千元左右。
2016年,市、县、乡三级扶贫工作队入驻神山村。随后,猕猴桃基地、黄桃基地、茶叶基地建起来了,家家户户入了股;竹木加工厂、酒厂、农家乐办起来了,村民个个能挣钱;红色书屋、文艺宣传队、红色培训基地建起来了,村民们的精神生活越来越丰富。
彭水生的家被改造成了有7间带卫生间的标准客房的民宿,竹木桌椅家具散发着清香,每年单接待游客吃饭住宿收入就有四五万元。他二儿子办起了养蜂产业,年产蜂蜜250公斤,销往全国多地,最近正琢磨着新的一年怎么提高蜂蜜品质,扩大生产。
“吃水不忘挖井人,脱贫不能忘了习近平总书记!”望着焕然一新的山村,彭水生脸上写满笑意。
路与命
打开手机地图导航,从井冈山茅坪乡到黄洋界景区的S230省道中段,蓦然多出一条路。
这是一条标线清晰、护栏齐全、宽5.5米的全新沥青路,穿过山间的翠竹林,通向神山村。村民们说,它是由原来狭窄的水泥路改造而来。
左秀发是这条路的受益者。2012年,由于长年劳累,他患上了哮喘。“我一直在山下的乡医院看病。医院的药有限,病总不见好。那时只能认命啊!”
2016年,扶贫的春风吹进了神山。从上海来的医疗扶贫车队开进了村,为村民们义诊。在专家的介绍下,左秀发到上海市东方医院吉安医院看病。“刚开始,我一个月去三次吉安,后来变成一个月去一次,再后来,一年去一两次就行了。知道我的情况后,大夫会把药定时寄给我。”
坐在炭火盆边的左秀发,脸色红润,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憧憬和信心。他说:“多亏了党,我的生命才得以延续,我再也不认命了!”2018年,他的大儿子左香云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左秀发交代他:“你要坚守好你的职责,为更多的人带去幸福!”
三年来,从这条路上,不仅走来了医疗专家,更走来了全国各地的人们。企业家们带来了一个又一个扶贫项目,红色培训学员们来此学习考察脱贫攻坚经验,游客们想看一看脱贫村的新貌。三年间,神山村共接待了近62万人次的游客。
山里人们的命运,因为扶贫之路而改变。
去与留
“我活了50多岁,2016年以前,最远就只到过吉安。从没想到,这辈子会去北京,更没想到,还能进入人民大会堂……”回首自己三年来的足迹,村民彭夏英一连用了好几个“没想到”。
2018年,彭夏英获得了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她为此先后去了四趟北京。回来后,四川一家电视台邀请她去做访谈节目,她又去了一趟成都。
彭夏英的丈夫张成德是重庆人,三十年前来到神山村定居。在这里,两口子靠种两亩薄田和做竹筷子为生,几十年没有离开过大山。
而现在,不仅一辈子没出过山的山里人走出去了,过去下决心逃离大山的年轻人也回来了。
“10多年前,我如果不出去打工,就只能上山去扛毛竹。”左秀发的小儿子左春仁说。2007年,他离开村庄,去浙江义乌做手工艺品生意,后来又做过景点照相工作。2017年,眼见家里的游客越来越多,左春仁回家了。他帮助母亲,在家门口为客人打糍粑。同时,在老屋里开了工作室,专门做木质手串、手链等工艺品加工。
“每天早上起来蒸9斤糯米,能打150块钱的糍粑。有时候游客多,下午还得接着蒸。”站在热气腾腾的蒸笼旁,左春仁算着账:“年收入大概有10多万元,比在外打工强。以后就留在家里,不走了!”
这三年,神山村回来的年轻人越来越多。餐饮、民宿、养蜂、酿酒、便民超市……村里的一个个行当,在这些“生力军”的手上悄然兴起。
正如作家袁鹰在散文《井冈翠竹》中深情地写道:“一到春天,漫山遍野,向大地显露着无限生机的,依然是那一望无际的翠竹。”如今,坚强的井冈儿女与漫山的井冈翠竹一道,继续创造着新的生机、新的希望。
中国江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本网所载的文/图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 。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中国江西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中国江西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站协 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本网站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网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商业目的及应用建议。 已经由本网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江西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3、凡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 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 损失。
4、对于已经授权本站独家使用提供给本站资料的版权所有人的文章、图片等资料,如需转载使用,需取得本网站和版权所有人的同意。
※联系方式: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赣B2--20100072 备案号:赣ICP备05005386号-1 药品信息服务证 赣网文[2018]3167-034 (总)网出证(赣)字009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1406143号 国新网3612006002 江西日报社中国江西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