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高考经济”,就是与高考有关的各种经济现象,如“高考保姆”、“高考钟点房”等。笔者一位朋友的儿子今年也参加了高考。看到报纸上的这一炒作,他一脸的不屑:“什么‘高考经济’?最重要的就是等孩子考上了,怎样去给他筹读书的钱!这才是最大的经济!”也难怪,孩子读大学的钱,对工薪族来说不是个小数目。调查表明,现在一个大学生一年的花费已近万元。
有人乐观地把高涨的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与教育费用相提并论,认为老百姓只要拿出些钱来,解决学费问题不在话下。此言值得商榷。
诚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也水涨船高。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公布城乡居民储蓄余额已突破15万亿元。
冷静客观地分析这15万亿元,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储蓄热情空前高涨,消费欲望都不强。
经济学中有个名词:消费信心指数。影响居民储蓄率高低和一个国家的宏观政策、经济发展情况、居民收入增长率、人口年龄结构以及文化背景等固然相关,但这些因素其实都可以归结为消费信心指数。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5年社会蓝皮书》中调查显示,子女教育费用、养老、住房排在居民总消费的前三位;而人民银行关于“储蓄目的”的调查也显示,居民储蓄的目的依次是“攒教育费”、“养老”、“买房装修”。住房、教育、医疗成了老百姓生活中不能承受之重。还是以孩子读大学为例,“偏高”的高校教育费用,已令相当比例的家庭感到“吃不消”。对于目前高校教育费用,认为“高”与“较高”的家庭超过了70%;其余的家庭则认为“一般”,表示对子女的教育费用“完全可以应付”的家庭仅为2.5%。
还有个事实不容忽视。从数字上来看,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尽管已经突破了15万亿元,相对于13亿人口来说,人均拥有的存款超过了1万元;但另一方面,由于受城乡人口比重和收入差距的影响,我国储户结构与收入并不对称。占储户数比例最多的中小储户,拥有的存款并不占优势。也就是说,真正需要消费的人,其实口袋里并没有足够的钱。
分析各种收入情况,对理解储蓄、消费、投资的行为也是有借鉴作用的。对高收入阶层来说,收入中用于日常消费的开支比例很小,更多的钱应该是用来投资的。对于中等收入阶层而言,日常耐用消费品的普及程度已经很高了,而新的享受性消费热点尚未形成,加之高房价、高教育费用等压力,这部分人的存款倾向也在增加。低收入者由于许多方面都得不到相应的社会保障,他们即便有钱也会尽量节约消费。
综上所述,欲让老百姓松开捂住钱袋子的手,除了靠扩大消费领域、形成消费热点、刺激内需外,还要加快改革,使社会财富分配更加合理,使社会保障制度更加完善,从而增强百姓消费信心指数,既有钱可用,又用得放心、花得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