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昌保护区出现白鹤群。
12月3日,正午的太阳照在鄱阳湖都昌马影湖湿地上,数以万计的候鸟时而腾空而起,时而觅食嬉闹。远处,都昌候鸟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李跃正举着望远镜搜索。突然,滩涂上一只高贵靓丽候鸟的影子撞入李跃的眼帘,从事林业工作十多年的他立即手足舞蹈起来:东方白鹳!又一只东方白鹳现身都昌!
兴奋
都昌保护区不断有新发现
这个挂牌才两年的省级候鸟保护区,今年入冬以来不断有“稀客”到来。往年很难谋面的东方白鹳、白鹤在保护区开阔平坦的湿地草洲上栖息、觅食,将人们带入物我两忘的境地。
李跃告诉记者,入冬以来,在鄱阳湖都昌水域,已有近10万只候鸟来此栖息、越冬。与往年相比,今年来这里越冬的候鸟比往年种类、数量更多,有白额雁、鸿雁、白琵鹭、苍鹭、青脚鹬、鹤鹬、白腰草鹬等湿地鸟类水禽130多种,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鸟类45种。这里还集中了占世界总数95%以上的白鹤、50%的白枕鹤、60%的鸿雁。
鄱阳湖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使得这里成为越冬候鸟的乐园,同时也吸引了大批摄影爱好者和观鸟群众。该保护区不仅抽出专门人员管护,还聘请了10名专职护鸟员,进入湖区开展宣传、保护、监测、巡查和救护等工作。
11月30日,保护区工作人员通过环湖调查,首次拍摄到1只东方白鹳在多宝乡马影湖湿地滩涂上栖息。这只东方白鹳全长约1200毫米,嘴粗长而尖锐,站立时体羽白色,尾部黑色。东方白鹳是著名的观赏鸟类、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属国际上最濒危的鸟类之一。近段时间有3只东方白鹳在该区域觅食栖息。
上周,都昌候鸟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在区内3块湿地草洲上发现500多只白鹤。白鹤属国家一级保护鸟类,世界上白鹤总数近3000只,今年如此大规模的白鹤种群在都昌候鸟自然保护区越冬实属罕见。
担忧
过度捞螺蚌候鸟面临断粮
“秋冬两季,我们基本上每天都在湖区湿地巡护。”李跃说,虽然不断有新的珍稀候鸟出现,但湖区生态环境不容乐观。连年出现的干旱,使这里的湿地资源遭受较大破坏,人鸟争食矛盾加剧。
枯水期,都昌候鸟自然保护区丰茂的水草,大量的螺、蚌、鱼、虾等水生物是越冬鸟儿的美味佳肴。但是,偷捞螺蛳、蚬子以及每年春季抢采藜蒿等行为,造成鄱阳湖湿地生物资源的极大浪费,导致生态系统再生能力下降。
据了解,禁渔期前期,不少渔船下湖,每天约有500吨螺蛳和蚬子投向市场,主要销往外地。为了追求高额利润,一些商贩无视国家法律,把目光盯向螺蛳和蚬子资源丰富的鄱阳湖禁渔区,大肆非法收购螺蛳、蚬子。螺蛳运往江苏等地主要用于净化水质、养殖螃蟹;蚬子运往福建、广东等地用于食用。近年来,鄱阳湖周边县、乡、村兴起一种新兴行业——捞湖底的田螺、河蚌等,销往福建、江苏、安徽、浙江、广东等地,甚至有不少江浙老板常驻当地收购。
李跃说,滥捕滥捞螺蛳和蚬子严重破坏了鄱阳湖底层生态环境,生物链遭到破坏,最后导致鱼类及其他水生生物资源退化,候鸟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缺失。
期待
出台法规保护湖区生态链
据介绍,对偷捕螺蛳和蚬子的现象,省渔政管理局及都昌县多次派出执法人员开展巡湖检查,每次都在现场查处了一些偷捕的渔船。但禁渔期前期水位低、水域宽阔,使得执法工作经常受阻,只有少数违规渔船被查处。
李跃说,螺蚌不是不可以捕捞,但过度捕捞将使鄱阳湖生态系统失衡。螺蚌虽然经济价值不算高,但也是生态链中重要的一环,对维护鄱阳湖的生态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可以净化湖水,减少污染,能为鱼、蟹以及水鸟提供饵料,改善生态环境。
目前,《湿地法》还没有颁布实施,相关条款缺乏可操作性。李跃呼吁有关部门,尽早出台关于加强鄱阳湖螺蚌管理的法规条文,早日制定切实可行的湿地法律、法规,保护鄱阳湖生态链,让鄱阳湖成为候鸟的天堂。
本报记者徐黎明 杜金存 实习生徐铮 文/图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高额 捕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