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照一张全家福,留下在南昌的美好记忆。
12月7日至17日,南昌二中校园接待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他们是来自香港南岛中学的17名中学生。其中除了香港本地学生外,还有来自韩国、加拿大和印度等国的孩子。他们吃住在南昌一个同龄孩子家中,一起上课学习,一起游览南昌美景。
中西文化的碰撞,思想观念的差异,教育方法的差别,他们是如何适应的?这个过程中有哪些有趣的故事?在交流活动结束前夕,本报记者走近这些孩子以及他们在南昌的“临时父母”和老师,记录下了一些片段。
“25分”牛排难倒西餐店
Donian长得高高大大,是一个爱打篮球的初三学生,他说他的偶像是姚明。他的父母是地道的香港人,所以当同学们问他还有哪个国家的血统时,他会用香港普通话大声说:我是正宗的中国人!
“老师最喜欢问我听得懂吗,阿姨(临时妈妈)最喜欢问我今天想吃什么,让我就像在家一样。”Donian说。而临时爸爸涂建春认为,“香港孩子干什么都很认真又不失灵活。”
12月9日,品尝了两天的南昌美食后,涂建春怕Donian腻味,便带他到学校附近的一家西餐厅吃牛排。“请问您的牛排需要做到几成熟?”当服务生问到这个问题时,Donian竟不知所云。他对“几成熟”的说法没法理解,涂建春立即“翻译”,如果牛排熟透是100分的话,你要多少分的牛排?
“我要25分的牛排。”Donian要“25分熟”的牛排却让服务员为难了,原来这家餐厅没有那种带血丝的牛排,最“生”的牛排也有“40分”(即四成熟)。
服务员往厨房跑了两三趟,证实了确实做不出带血丝的牛肉。看到服务员堆满歉意的脸,Donian倒好像不好意思了,他马上和服务员说:那就拿“40分”的牛排吧。
香港“土方子”治愈拉肚子
12月11日清晨,对南昌二中初二学生杨珂一家来说,可以用惊心动魄来形容。
那天早晨4时刚过,杨珂的母亲杨女士被“咚咚”的敲门声惊醒。“妈妈,Karina生病了,呕吐还拉肚子!”杨珂着急地告诉母亲。Karina是住在杨珂家的交换生,3时左右开始上吐下泻,脸色煞白。
杨女士一个激灵从床上爬起来,风风火火地叫醒丈夫,开车立即把Karina送到南昌市第三医院急诊科。
当医生提出打点滴时,让大家吃惊的一幕发生了:Karina把头摇得像拨浪鼓一样,不肯打针也不肯吃药。经过细细询问,Karina说她在香港患病,一般不会打针和吃药,如果确实需要,要征得家庭医生的同意。
“那怎么办呢?有病总不能不治啊!”杨女士急了。Karina说,她以前这样生病妈妈都是熬稀饭和米粥,喝一天就能痊愈。杨女士听了这些有些哭笑不得,只好把Karina带回家,按照她说的“土方子”喂了一天。
结果呢,Karina还真的当天就痊愈,12日还随“临时父母”去宝葫芦农庄玩耍,玩得很疯,好像没事人一样!
垃圾摆放让临时家长叹服
刘霞是南昌二中的政治老师,她儿子也和一个交换生结成对子。通过这次一周的接触,香港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她的“临时儿子”叫Adian,从小在澳大利亚长大。
刘霞说,Adian的生活习惯非常好,吃饭时如果有骨头等垃圾,他通常会提前在桌上垫一张餐巾纸,将骨头等整齐地摆放在餐巾纸的一角,吃完饭后,再用纸把骨头等包住,自己扔进垃圾桶。
“我出门东西很多时,Adian会主动要求帮我提包。”刘霞说,这些好习惯给了她很多启发,也影响了刘老师的儿子,她感觉家中来了这个小伙伴之后,以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儿子,也变得善解人意起来。
“想查资料或者想玩游戏的时候,我才会打开电脑,玩游戏玩够就行。”交流生JonathanGot告诉记者。香港中学生对待电脑的态度,也让临时家长们感叹不已。临时家长姜永忠说,他家的交流生每天晚饭后,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写写电子邮件就睡觉了,不会像我们很多孩子坐在电脑面前不肯起身。
在南昌“看上”了中文
12月17日晚,这些孩子已经踏上返回香港的旅途。10天来,老师和临时家长的教诲、炒粉的美味、南昌人的友善和秋水广场的宽旷,都给这些香港中学生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
“这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我来过,我也希望自己成为英雄!”一直主动充当采访翻译的JonathanGot说。虽然只有几天时间,但已足够让他认识到中国文化的精深。他的中文水平有了提高,有些词以前需要想一下,现在可以直接写出来。
中文基础不好的Adian说,这次交流让他受益匪浅。记者翻看他的交流日记,尽管中文语法错误随处可见,但看得出来他写得非常努力。一篇描述他越来越喜欢中文的作文,其用词让人忍俊不禁:“在南昌的这几天,我看上了中文……”
南昌二中国际部主任朱欣艳老师说,明年4月南昌二中的17名交换生将回访南岛中学,以开拓二中学生的视野,让他们有机会接触纯英文学习语境,成为南昌和香港两地的文化交流使者。
本报记者张绪鸿 文/图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一批 餐巾纸 厨房 日清 拨浪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