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团演出的剧目大多是传统赣南采茶戏。
舞台搭在祠堂中。
互相整理演出服装。
乐师也是地道的农民。
观众听戏入迷。
团里人人都是工作人员。
杨金龙和演员们在化妆。
演出时,杨志武的孩子就放在后台休息。
杨志强在演出空档教女儿基本功。
在临时搭建的简陋戏台上,充满乡村生活特色的剧情引人入胜;屋外阴雨寒风,屋内笑语欢声,一段小戏,让古老的祠堂成为村民的精神家园;唱腔中浓浓的乡土口音,拉近了演员与村民们的距离,见证着剧团30年长演不衰的“奥秘”。1月19日,在于都县梓山镇固固院社区,一场传统戏剧《三郎看亲》让村里的男女老少过了一把“戏瘾”。在这里演出的,是全省十大重点业余剧团之一的于都县龙凤戏剧团。
1980年,于都县梓山镇农民业余演员杨金龙和新婚妻子刘秀凤联手成立了采茶剧团,并取两人名字中的“龙”和“凤”,将剧团命名为“梓山龙凤采茶剧团”。他们凭着160元的乐器起家,夫妻两人既当演员又当乐器手,开始了数十年如一日的乡村舞台路。
龙凤剧团是一个典型的“家庭剧团”,除杨金龙夫妇和两个儿子担当剧团的台柱子外,剧团其他十余位成员也大多是亲属、师徒关系。据杨金龙夫妇的两个儿子杨志强和杨志武介绍,他们从四五岁起就跟着剧团翻山越岭、走村串寨,长期的耳濡目染,加上父母亲手把手的训练,让他们逐渐掌握了演戏的基本技巧。中学毕业后,两人抵挡住外面世界的诱惑,脱下学生装,粉墨登场,不久便成了团里的台柱子。现在,全家个个都能挑大梁,无论是生旦净末丑样样在行。
一般来说,正月和七八月是演出旺季,有时一连几个月都在外地演出。剧团走到哪里,他们的家就安在哪里。采访时记者发现,当龙凤戏剧团的演员们在前台演出时,一个不足百天的婴儿睡在后台蓝色的工具箱里。孩子的妈妈杨金霞告诉记者,孩子的爸爸在外地务工,孩子出生不久就跟着剧团在外面演戏,他们早已习惯这样的生活。
没有奢华的演出道具和服饰,没有声名远扬的专业演员,却多次代表县市参加闽赣14县等各类大型文艺会演,并在首届鄱阳湖国际生态文化节上表演,获得好评。他们的事迹,曾在央视七套“稻花香”等栏目播出。
村头路口是舞台,农民朋友是观众,剧团组建30余年来,足迹踏遍于都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以及瑞金、会昌、安远、宁都、赣县、兴国、福建的龙岩、连城等县市,共演出2.4万余场,观众达800多万人次,为农村观众献上了一道精彩的“文化大餐”。
本报记者杨继红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