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发龙(右)在帮村里的老乡采摘脐橙。
2004年三峡移民在全南县开发荒山种脐橙的情景。(资料照片)
镇里的干部来到兰发龙的果园了解病虫害情况。
兰发龙的儿子兰祥文光荣入伍,村里乡亲都来祝贺。
“从秭归到全南,1000多公里。”兰发龙在地图上准确地指出老家和现在的家的位置。
在电脑里看看秭归的照片。
从秭归带来的血橙、长虹等脐橙优良品种。
去年12月,兰发龙再次高票当选移民村小组组长。
秭归带来的香椿树已经长得很高了。
2011年12月10日,全南县南迳镇大洋湖村的三峡移民兰发龙儿子兰祥文光荣入伍,全村的人都来祝贺,好不热闹。
从秭归到全南,8年间,他们乡音未改,但生活轨迹已经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在生活习惯、种植方式、地域文化、语言习俗的交流、碰撞与融合中,如同他们种植的脐橙,三峡移民已经在全南这片红土地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2004年,兰发龙和他的11户同乡,因为三峡工程建设离开了世代居住的秭归县郭家坝镇邓家坡,自主移民来到全南县南迳镇大洋湖。面对光秃的山头,他们每天天刚亮就在山上抡起了锄头,挖穴填土,移苗植树。8年披星戴月,终于把这片荒山改造成了“花果山”。如今,三峡移民们种植的脐橙面积已达600多亩,脐橙年产量达1000多吨,总收入达300多万元,户均收入达25万元。尤其是他们带来的血橙、长虹等脐橙优良品种,因其树势强、丰产、稳产、晚熟等特点,已经成为全南脐橙产业的一个拳头产品。去年,兰发龙再次高票当选移民村小组的组长。
扶贫和移民办把水泥公路修到了每一户移民的门口;新成立了一个移民村小组,并在子女教育、医疗保险、政治权利等方面给予移民和本地村民同等待遇。当地老表也对这些三峡移民提供无私帮助:建房时,挑砖、砌墙到处都见老表的身影;采果时,老表也主动前往帮忙摘果、挑担、装车。移民们也用自己的热情回馈这里的老表,看到老表种脐橙技术不过关,就手把手的教。整形修剪,土、肥、水的管理,除虫防寒等各种技术,他们毫无保留地传授给老表。随着时间的推移,三峡移民与当地老表建立了深厚的情谊,许多青年移民还与当地的客家小伙、客家姑娘组建了幸福的家庭。
离开秭归已经8年,但兰发荣还经常想念秭归的亲人,想念那里的山山水水。移民至全南时,兰发荣特意在后山果园种植了一排秭归带来的香椿树。8年后的今天,香椿树已经枝繁叶茂。兰发荣经常站在树下眺望远方,目光仿佛穿透千里,回到旧日时光。在兰发荣家的客厅,摆放着一个三峡全貌的旋转玻璃工艺品。这个工艺品承载他对秭归老家的思乡情绪,想家了,就拿出来把玩。
对于秭归,三峡移民始终有着深沉的爱,毕竟那里有他们曾经的岁月和情感;而全南,在三峡移民的内心,已然是他们的现在和未来。
本报记者杨继红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