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人众所周知的利玛窦,向来被誉为“西学东渐第一人”的文化使者。但在现今的中国历史书上,利玛窦的出现总是伴随着另一个叫徐光启的人。
412年前,利玛窦与徐光启有一次跨越时空的相聚,继而一起翻译出版了《几何原本》,共同演绎了数百年的光辉。
如今,徐光启故乡上海徐家汇早已名扬中外,上海也把徐光启奉为明清之际的中西文化的荟萃人物。然而,4月的一天,南昌市徐孺子研究会会长徐反保搬出厚厚的族谱说,长期以来徐光启祖籍地让史学家头痛,但其实就在南昌的北沥徐村。
南昌北沥徐村人徐孺子故里纪念堂。

费孝通题词:中华人杰徐孺子。

专家查看族谱。
徐氏宗祠。
徐光启与利玛窦
一次跨越时空的相聚
这是一段动人心魄的奇缘。1600年,徐光启和意大利人利马窦传奇般地相识。
利玛窦与南昌城的深厚渊源,毋庸多说。400多年前,利玛窦出韶州,过梅岭,经赣州,转吉安,1595年4月,利玛窦终于来到南昌。1598年6月25日,在南昌度过3年忙碌而又愉悦的时光后,利玛窦再度北上。
而两年后,利玛窦即遇上了徐光启。
徐光启生于公元1562年,比利玛窦年轻10岁。在38岁那见到利玛窦之前,徐光启已经中了举人。在参加翰林院选拔时列第四名,即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相当于是明帝国皇家学院的博士研究生。
1600年,徐光启和利玛窦的见面,时节当在春天。根据利玛窦日记整理出来的《利玛窦中国札记》说,这是一次短暂的见面。徐光启主要向利玛窦讨教一些他听说过的基督教教义。
徐光启1604年入京参加会试,随后入翰林院,开始在北京生活。正是从此时开始,他与利玛窦密切往来,并于1605年开始合作翻译《几何原本》。徐光启用清晰而优美的中国文字写出了《原本》的6卷,创造性地解决了翻译中的术语问题。简练的中文对译,从“点”、“线”、“面”,到“平行线”、“对角线”,到“三角形”、“四边形”、“多边形”以至“相似”、“外切”等等,一直沿用到数百年之后。
历史就这样被改变了。利玛窦和徐光启为当年刊刻的译本写了长篇序言。徐光启意味深长地将一个汉语中用于设问的词汇“几何”拿来为书命名。
1607年,也就是《几何原本》译成付刻的那一年,徐光启的父亲去世,他携家眷送父亲的灵柩回老家安葬。1610年,他准备回京复职时,利玛窦在北京去世。两人的密切交往仅有3年。这3年影响了徐光启一生,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写了中国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