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在全省新型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更好富裕农民和农村,加快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筑牢我省建设和谐秀美乡村经济基础,确保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省委、省政府近日以赣发〔2012〕11号文件印发了《江西省现代农业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2-2020年)》。
省委、省政府发布《规划纲要》,具有重要标志性意义:标志着省委、省政府在“三化同步”中高度重视农业现代化,标志着现代农业建设从目标倡导变成了实际举措,标志着“十二五”期间乃至到2020年全省现代农业体系建设有了纲领性文件。今后一个时期也必将成为我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时期。
建设现代农业体系——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富裕农民农村,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规划纲要》指出,现代农业建设已经成为国内外农业发展大趋势。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进程中,我国明确了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颁布了《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我省要顺应时代发展大趋势,牢牢抓住农业现代化大机遇,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我省是农业大省,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省现代农业建设迈出了坚实步伐,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已经具备良好基础和条件。但总体上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面临许多严峻挑战和风险。
《规划纲要》通过研究判断国内外现代农业建设趋势和我省现代农业发展情况,阐述了现代农业的重要作用以及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阐明了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现代农业体系的重要意义,并明确提出,加快现代农业建设,不仅能有力改造提升传统农业,更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富裕农民农村,而且能够有力支撑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大局。
省委农工部主要负责人认为,建设现代农业,是顺应广大农民群众愿望,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基础上,加快破除分散落后的传统生产经营方式对农村生产力发展的束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变革,是继家庭承包经营冲破计划经济桎梏之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提升现代生产力水平的新一轮改革,将有力推动农业更好发展。各地、各有关部门要以系统的思维、统筹的办法,科学规划体系构架,增强使命感、紧迫感,不断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全力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为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确保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打下决定性基础
《规划纲要》明确了现代农业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战略路径和评价指标等,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牢牢把握“科学发展、绿色崛起”战略,紧紧围绕“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主题,牢牢把握国家实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和罗霄山片区扶贫攻坚规划等重大机遇,全力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为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确保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打下决定性基础。
《规划纲要》围绕富民为先、效益为重、市场主导、绿色发展、改革驱动、开放开发、政府支持等七项基本原则,对现代农业的首要任务和奋斗目标,以及工作主线、发展动力、主攻方向和战略支撑,进行了准确概括,说明了我省应发展什么样的现代农业、怎么发展现代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的目的基本要求。
《规划纲要》制定的发展现代农业的战略路径,最重要的有四条:即用工业化办法发展农业、用产业化要求经营农业、用现代科技提升农业、用专业合作社形式组织农业,说明了我省现代农业应该走什么样的路子。
权威人士指出,《规划纲要》提出的发展现代农业的评价指标,是一个全面、综合、科学的、细化的指标,即包括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主要农产品总产量、农民人均纯收入等农业产出效益指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优良品种占有率、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率、农业信息化服务覆盖率等农业科技进步指标;农户参加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比重、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等。无疑,这一根据我省实际,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建立的江西现代农业指标体系、评价,必将规范和促进全省现代农业发展。
主要目标——建成科学合理、富有活力、更具效率、全国先进的现代农业体系,为初步实现农业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规划纲要》从2015年、2020年两个阶段提出的推进现代农业体系建设的主要目标,令人振奋:
到2015年,全省努力建成科学合理、富有活力、更具效率、全国先进的现代农业体系。同时,将发展壮大一批产业规模、技术创新水平、行业带动能力处于全国同行业前列的大型龙头企业,推动农产品深加工率和增值率大幅提升,推动畜牧水产和经济作物产值、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大幅提升,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明显提高,农业生产经营主要指标实现进位赶超。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明显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年均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规划纲要》中提及七个“明显”,其主要内涵是:——农业产出效益明显提高。到2015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450亿斤,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
——农业科技进步明显提升。到2015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以上,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
——农民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到2015年,农业产业化组织带动农户达到400万户,农户参加专业合作社的比重达到30%以上。
——农业产业化经营明显壮大。到2015年,粮食加工转化率达到70%以上,粮食加工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占工业总增加值的比重明显增加,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1.5:1以上。
——农业设施装备明显进步。到2015年,病险水库(闸)除险加固任务全面完成,高标准农田面积超过1000万亩,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5%以上,大棚蔬菜面积达到100万亩。
——农业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到2015年,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有机)食品分别达到2300个和1800个,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达到99%以上。
——农业支持保障明显增强。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全面落实,财政每年对农业投入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金融资金、社会资金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现代农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
到2020年,现代农业体系进一步完善,为初步实现农业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组织化程度、农业效益、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也将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推进现代农业体系建设主要任务——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十大体系,为实现农业现代化装上“助推器”
推进现代农业体系建设主要任务确定之后,要有支撑体系来稳步推进。《规划纲要》提出了现代农业十大体系建设。这是整个《规划纲要》的重点内容,也是推进现代农业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这十大体系建设主要是:
——加快构建现代农业市场体系。包括统筹发展要素市场和商品市场,健全完善辐射全国、联接城乡的流通骨干网络,加快发展农资农产品现代物流产业和新型业态,完善提升农资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大力加强农资农产品市场调控和监管。
——突出创建绿色食品名牌体系。包括制定绿色农业发展规划,推进绿色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强绿色农业基地化、规模化建设,强化绿色农业品牌建设,保护和建设产地优良生态环境。
——调整优化产业布局体系。包括完善现代农业功能区规划,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发展带状、块状现代农业。
——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体系。包括培育发展优势农产品加工主导产业,支持壮大骨干龙头企业,加快建设重点农产品加工园区。
——全面强化农产品安全监管体系。包括加强产地环境质量安全监测,实施质量安全追溯,强化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处置。
——着力打造物质装备体系。包括大规模推进水利设施建设,大规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大力加强农业能源建设。
——显著提升科技支撑体系。包括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农业良种培育和推广,强化农业科技推广,壮大农业人才队伍。
——巩固完善经营制度体系。包括依法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加快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
——创新发展金融服务体系。包括加大涉农信贷投入,推进农村金融服务组织创新,加强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
——重视建设风险防范体系。包括加强防灾减灾,加强市场风险防范,加强动植物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