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市西南方向,距市中心45公里处,有一个小镇。虽然地处偏远的农村地区,小镇却保留着城市的规划格局,一栋栋荒废的建筑至今还落寞地竖立在路边,无声地述说这里曾经的繁华。这里就是南昌市新建县石岗镇。
在上世纪70年代,南昌市曾进行了大规模搬迁,其中部分工厂、8所中专院校以及市办2所中学均搬迁到了石岗镇,迁移人口2万余人。这个远郊的山区小镇一时成了南昌市的文化卫星城,并由南昌市政府直接管辖。那时的石岗镇,是南昌市所有青年人向往的地方。可是之后,随着大部分学校陆续回迁至市区,石岗镇回归到了原始的平静状态。但是,一代人的青春与梦想,永久定格在这个偏远的小镇上。
南昌曾因备战而“迁城”
1969年,为了加强备战,南昌市革委会印发了关于压缩城市人口的决定,并决定成立南昌市梅岭管理区,那时,“备战备荒”的思想占据了主导地位。
梅岭管理区成立后,江西省革委会立即召开会议,研究加强备战、防止敌人突袭、疏散城市人口、发展工业等问题。当时的江西省革委会要求,将南昌市西湖区部分工厂、单位和居民迁往石岗镇。
江西省档案馆保存了一份江西省财政金融局革命委员会当年下发的《关于预拨72年湾里、石岗建设投资的通知》,上面写道“明年预计给湾里、石岗各一千万元投资,先预拨叁佰万元”,文件的抬头还写着“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口号。那年,石岗镇已经云集了大量工厂,基本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
据了解,当年迁往石岗镇的有江西第二化工厂、江西国药厂、南昌橡胶厂等,一共93家工厂。就在短时间内,石岗这个偏僻清静的丘陵山岗,一下子沸腾起来了。原本只有2000多人的小镇,人口数量翻了10倍,成为南昌市的工业重镇。
短短数月“工业城”成“空城”
可是,石岗镇的繁华来得快,去得也快。2万余人口、100多家单位和工厂突然在数月内“一哄而散”,石岗,霎时成了一座“空城”。
1971年9月,林彪外逃叛国,飞机坠落在蒙古温都尔汗。随后,南昌市有步骤地逐级传达了中共中央关于林彪叛国出逃的通知,一部分从南昌市中心搬迁至石岗镇的工厂企业负责人觉得,林彪发布的关于开展备战搬迁的紧急指示失效了,打算将工厂再返迁回市内。1972年年底,一家家工厂陆续迁回南昌市区,人口纷纷往市区回流。
在档案《关于南昌市石岗镇筹备小组目前筹建工作情况的报告》中,简要介绍了石岗镇在工业回迁后的境况。报告中指出:工业项目迁出石岗后,全镇的商业机构职工只有63人,人员老弱病疾,镇上没有医院,群众没有电影看,无文体场所。
石岗成南昌文化卫星城
档案江西省革委会〔1973〕29号文件记载:“在石岗镇有省办十一所中等专业学校,市办两所中学、两所小学、一所幼儿园。”
工业项目虽然迁出石岗,但江西省革委会的决定,让石岗镇立刻从原来的工业城,变成了南昌的文化卫星城。1973年10月,江西省文艺学校率先在石岗建校。随后,江西省卫生学校、江西省文艺学校、江西省银行学校等8所中专院校陆续在石岗镇建校。当年这8所中专院校为我省培养了大批中层技术人员。不过,原定11所学校中的有3所学校最终没有迁至石岗。
大批青年人的到来让石岗恢复了活力,那时石岗不仅有自己的百货商城,还有自己的新华书店,甚至还有一个近3000平方米的超大电影院。
上世纪70年代末,葛斌曾经在石岗镇化工学校上学,当他向记者谈起在石岗镇的那段青葱岁月时,言语中充满了无尽的感慨。葛斌向记者介绍:“那时石岗到处都是学生,早晨会有无数人上山晨读、跑步。晚上看电影更是最令人激动的事,电影票好难买到,放映最多的电影是《上甘岭》、《英雄儿女》、《红楼梦》等。一到休息日,电影院便座无虚席,连过道上都站满了人。”
那段青葱岁月,是葛斌最快乐的记忆。几年前,他还组织过老同学重游石岗,可如今的石岗,一切已物是人非。许多废弃的学校已经被拆得七零八落,他说:“自己的求学生涯因石岗这个小镇而与众不同。”
学校回迁小镇再次成“空城”
然而,这样的光景也没有维持多长时间。随着形势的变化,1977年开始,省属8所学校又陆续搬回市内,师生一批接一批离开石岗镇。因此,石岗这座南昌的文化卫星城再次成为一座“空城”。
关于这段历史,江西省档案馆提供的《关于江西省电影学校迁校址的报告》的档案中这样写道:由于石岗地处偏远地区,给电影学校学生的学习及毕业实习造成了诸多不便,而且多家学校已经迁回市区,因此申请电影学校由石岗搬至省文艺学校。这份报告的落款时间为1988年12月。
在这之后,石岗的繁华终究没有再回来。镇上遗留下的大量空落落的建筑,成为了周边部队常用的演习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