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南昌讯(记者余红举 实习生崔钰喆)头顶烈日,汗流浃背,辛苦的工人能否拿到属于他们的高温津贴?7月8日,记者走上街头,采访了环卫工、建筑工等经常在户外作业的劳动者,发现各单位对高温津贴的发放执行不一。
南昌气温节节升高,炎炎夏日“烤验”着在高温下持续工作的人们。当天14时30分,在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英伦联邦工地,55岁的王师傅正在太阳底下拉钢筋,汗水湿透了身上的“迷彩服”。王师傅的钢筋班组成员多来自高安,每天要工作10个小时,全是体力活。王师傅和工友聂师傅因为上了年纪,前两天中暑了,躺在医院花了400多元。“我不比他们年轻小伙,身体扛不住。”王师傅说:“即使热,每天也不得不上工挣钱,孩子读书、盖房子等需要用钱的地方很多。”
王师傅去年9月份经人介绍来到现在的工地,每天能挣120元,除去每天30元的生活费,其余的都存着。“中午就在地下停车场休息乘凉,晚上就跑到已竣工的楼顶铺张席子睡觉。”王师傅说:“前两天包工头告诉我们,这个月15日发工资时,会发3个月的高温津贴,总共450元。”对于这笔“额外”的钱,王师傅笑着说:“可以每天中午拿着去买瓶啤酒防暑。”
同处一个工地的泥工黄师傅来自余干县。“目前还没听说有高温津贴,去年就没发。今年到现在每人只发了3瓶藿香正气水。”黄师傅说。
在唐宁街施工的吴师傅和他的工友们一天工作9个小时,夏季他们尽量避开高温时段作业。工人们起得很早,上午7时到11时30分和下午2时30分到7时作业,有时候天气太热了,中午11时就下班了,下午3时工人才上班,想办法避开高温时段。“去年领到了300元高温津贴,今年还没拿到,应该会有,不会很多。”吴师傅说。
根据省人社厅的规定,从6月份开始发放4个月高温津贴,室外和高温作业每月240元。然而,不少建筑工地似乎未实施这项政策,在红谷滩新区的汇和家园工地,多名工人表示目前还没领到高温津贴。一名来自河南洛阳的工人告诉记者,往年在南京和北京的工地工作,高温津贴从六月份就开始发放,一直发到十月份,可是现在工地却没有明确表示什么时候会落实这笔津贴。
在浦发大厦施工工地的陈师傅说,大多数工友都听说过高温津贴,可是从来没领过,如果天气太热,单位会通知工友们免费领取十滴水之类的解暑药品。
在红谷滩新区某楼盘负责环卫工作的师傅向记者诉苦,他在这里已经干了两年,每天工作十个小时,高温津贴、烤火费从来没有领过,他们也向上级反映过,但无济于事。
“如果把事情闹大了,有可能连工作都会丢掉,所以大多数人选择沉默。”一位师傅说。
同一工地的张师傅也反映,他在这里工作了四个多月,不仅没有领到高温津贴,连这几个月的工资都没有收到,尽管多次向施工单位追讨工资,每次得到的答复都是先欠着,暂时没钱发。
朱华:劳动者期盼权益“遮阳伞”
我省最近出台文件,提高高温津贴发放标准,增加发放时间。这本是一件让劳动者振奋的大好事,可是记者的调查结果却让人不太乐观:在南昌很多艰苦的劳动场所,这项高温福利并未完全落实到一线劳动者上。
高温津贴难落实其实并不出乎我们的意料。长期以来,一些企业为了降低用工成本,想尽办法钻空子,“五险一金”、带薪休假、加班费这些劳动者应有的权益都被克扣剥夺。对很多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来说,高温福利不过是停留在纸面上的福利。由于就业不易、维权困难,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只能无奈地选择忍气吞声。
高温津贴数额虽然不大,但折射的却是政府和社会对劳动者的民生关怀。推动高温津贴的执行,需要各地、各部门高度重视,加强监督执法,给劳动者撑起权益“遮阳伞”,让他们在高温下挥汗如雨的同时,获得应有的尊重和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