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九江市柴桑区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从新农村建设、垃圾污水处理、村庄管护等方面着眼,部署建设农村“美丽家园”,顺应广大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夯实乡村振兴基础。2020年,柴桑区获评全省农业农村工作先进集体。
新村精品打造乡愁记忆
青山、溪水、古树、庭院……曾几何时,老一辈人心中忘不掉的老家印象开始模糊,“千村一面”的农村开始失去家乡原有的“味道”。在新农村建设中,该区注重乡土味道,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同时,发掘古村落、古建筑等乡村物质文化,搜集整理民俗风情、典故传说,传承保护民间老手艺、老技艺,建设村史馆,保护和传承民间文化。江洲抗洪文化、新洲垦荒文化、涌泉感恩文化、岷山红色文化的发掘,让村民逐渐找到了乡愁记忆,农村的颜值与“气质”得到显著提升。
而这一切的改变离不开该区对新农村建设的高度重视,每年为新农村建设注入资金“活水”,将新农村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纳入乡镇目标经济考核。打造出岷山乡张官嘴、城门街道高洼、新合镇江山下屋、狮子街道罗中门等100余个各具地域特色的精品亮点村庄。
“三大革命”擦亮美丽底色
推进“垃圾革命”“污水革命”“厕所革命”,将秸秆、动物粪便、厨余垃圾等智能堆肥发酵制成有机肥再进行销售,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促进和加快生态创建工程建设及生态村建设。
作为全省、全市垃圾分类试点县,该区一边加大对生活垃圾分类的宣传,一边探索镇、村、企互动模式实施垃圾分类处理,引进第三方服务机构,垃圾治理工作实行市场化运作,实现了农村环卫保洁人员全覆盖。2018年,该区被评为“全省清洁工程先进县(区)”。为加快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建设,该区承担起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EPC模式试点建设,3年共建成深度污水治理村庄80个。
为加快“厕所革命”,该区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分门别类明确农户厕所、旅游厕所、集镇公厕等改建目标、任务、模式和标准,两年投入1270万元,改造1.145万座无害化卫生户厕,投入480万元新改建60座风格多样、功能齐全的乡村公厕。
长效管护确保颜值不减
村庄干净整洁了,颜值提升了,如何“驻颜”便成了关键。
新塘乡青山村张家新农村点已建成3年有余,依旧庭院整洁、公厕干净、环境优美。每天,65岁的村民张贵儒都要到村里“巡视”一番,哪里长杂草了、是否有沟渠不通……他都要“管”。张贵儒是张家新村理事会聘请的环境卫生管理员,年纪虽大但身体健朗,“他是本村人,做事积极性高,许多村民受到感化,也加入了保护美丽家园的队伍。”张家新村理事会理事长高兴地对记者说。
在村庄长效管护工作中,该区还紧扣“五定五包”要求,印发了《村庄管护实施方案》和《考评办法》,将村庄卫生保洁、污水处理、基础设施等纳入管护范围,区政府出台了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为后续管护提供资金保障,确保专款专用。为激发村民积极性,该区从转变村民思想入手,开展“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最美庭院”“绿色家庭”等评比活动,邀请村民监督,确保评选公平、公正,在村民中形成共建美丽家园的良好氛围。
董 芳 本报记者 练 炼
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本网所载的文/图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 。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大江网(中国江西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站协 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本网站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网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商业目的及应用建议。 已经由本网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3、凡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 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 损失。
4、对于已经授权本站独家使用提供给本站资料的版权所有人的文章、图片等资料,如需转载使用,需取得本网站和版权所有人的同意。
※联系方式:大江网(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