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791-86849275
广告热线
0791-86847125
江西新闻网
电子商务景瓷网 | 大江论坛 |
您当前的位置 : 大江网(中国江西网)  >  江西新闻网  >  科技教育
再生稻双季亩产创新高!江西水稻技术创新取得突破
2021-12-24 07:19:25    来源:大江网-江西日报
编辑:方雪    作者:齐美煜
字体:   | 大江论坛 | 评论(
新闻热线:0791-86849275(欢迎拨打,一经采用,即奉薪酬)
订江西手机报:电信、联通用户发短信JX到10626655,移动用户发短信JXP到10658000,3元/月
爆料投诉请进入大江论坛 问政江西

      ▲测产现场。图片由省农科院提供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 江西日报记者齐美煜 通讯员史想松、邵彩虹报道:日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江西双季稻区绿色规模化丰产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组织有关专家对江西都昌县农技推广中心承担的“再生稻机械化绿色丰产增效技术模式示范与应用”示范现场进行考察并实割测产。示范区600多亩连片栽种品种为“甬优4949”和“甬优4149”,再生季长势整齐,籽粒充实度高。专家组随机抽取三块田,全田实割验产,再生季平均亩产达到462.7公斤,双季亩产1166.1公斤,创新江西省再生季高产水平。

      2016年以来,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省农科院再生稻团队对接都昌县蔡岭镇杨湾村种植大户石和庆,通过建设基地带动示范、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典型带动辐射,开展“优、早、足、干、低、控、迟”技术模式的示范应用。再生季产量水平逐年攀升,由最初的280公斤左右提升至2021年的462.7公斤,双季产量水平也由最初的不足850公斤成功突破“吨粮”,2021年更是取得了1166.1公斤的高产水平,示范带动效果显著。

      江西是我国水稻生产大省和双季稻主产区。近年来,由于农村劳动力短缺、人工劳动成本攀升、种粮比较效益低等影响,水稻种植“双改单”发展趋势加剧。再生稻作为双季稻的一种种植模式,具有米质更优、绿色安全、“一种两收”“四省”(省种、省工、省肥、省秧田)“四高”(投入产出率高、劳动效率高、经济效率高、土地利用率高)等特点。将单季稻模式调整为再生稻模式,可以解决种植双季稻劳动力短缺和人力成本大幅度攀升的问题,有效扭转“双改单”发展趋势。

      针对再生稻机械化生产丰产增效存在的再生季空瘪粒率高、腋芽活芽率低等技术难题,省科技厅组织省农科院、江西农大等省内高校院所,联合福建农林大学等优势团队,申报并获得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支持,开展了产学研联合攻关,突破了“优、早、足、干、低、控、迟”丰产增效关键技术。该技术方便实用效益好,种植大户和农户接受程度高,全省再生稻面积逐年增加,由2015年的15万亩左右发展到今年的200多万亩。预计到2025年,全省再生稻种植面积可突破300万亩。

      下一步,省科技厅将继续谋划争取“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围绕实现再生稻机械规模化、丰产优质化、绿色安全化开展深入研究,构建新的再生稻生产技术体系,力争再生稻产量品质不断取得新突破,为落实“藏粮于技”战略、保障全省粮食安全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

    更多相关新闻及资讯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大江网(dajwjx)”和“手机江西网(jxrb_jxnews)”。
          
      相关新闻
      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网所载的文/图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 。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大江网(中国江西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站协 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本网站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网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商业目的及应用建议。 已经由本网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3、凡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 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 损失。
      4、对于已经授权本站独家使用提供给本站资料的版权所有人的文章、图片等资料,如需转载使用,需取得本网站和版权所有人的同意。
      ※联系方式:大江网(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 电子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