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书房、书院、书店、图书馆,就必须有书。
书,对人类社会极其重要。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此话确实经典,流传甚广,耳熟能详。人是光明的动物,他的心地是要向善,他的脚步是要向上,书呢,就是攀登文明之峰的阶梯,开启文明之门的钥匙,照亮文明之路的火把。劳动创造世界,知识就是力量,科技引领未来。生活没有书籍,就好比大地没有阳光;人生没有阅读,就好比鸟儿没有翅膀。只有读书,我们才能在人生的大路上稳步前行,拾级而上,行稳致远。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记载历史,承载文明,传递文化,启迪未来。书的写作、制作,本身就是历史、就是文明、就是文化。人类写书,写在石头上、写在龟甲牛骨上、写在青铜上、写在竹片木板上,外国人还写在泥板、纸草、羊皮,都不简单,更不容易。在羊皮上书写是用火烙写的,一张羊皮写不了多少字。据说一部上百万字的圣经要400多张羊皮。《圣经》是集中犹太民族集体力量化了数百上千年写成的巨著,同时期中国最长的著作是司马迁《史记》,50多万字。司马迁是当时国家图书馆档案馆的馆长,他是依靠国家财力,花了几十年才写成。中华民族是文化灿烂的伟大民族,她对世界文明贡献甚多,其中四大发明中就有两件与书有关:造纸术和印刷术。
有好书,就要保管好,保护好,传承好。中国人注重藏书,书,写好之后,要束之高阁,藏诸名山,传诸后人。比如清代像四大私人藏书楼,江苏常熟的铁琴铜剑楼、浙江湖州的皕宋楼、山东聊城的海源阁、浙江杭州的八千卷楼,都是有名的藏书之地,名扬天下。
有人提过这样的问题,如果我们人类社会,书籍典籍突然全部消失,那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我们还有没有办法凭记忆把这个社会重建起来?所以,书,是不能弄丢的。
中国人特别珍惜书,把书视如珍宝,敬如神明。在中国人看来,不读书,是最大的无知,不爱惜书,是最大的愚蠢。丢失了书是最大损失,损毁书是最大的罪过。秦始皇历史功绩大家都承认,可焚书坑儒是他不可饶恕的一个罪责。
书的爱惜与保护,是最大的善举与功劳。中国历史上,多有爱书成痴、视书如命的人和事。就是在秦始皇焚书坑儒之时,伏生冒死将记录尧、虞、舜、夏、商、周史典的《尚书》藏在墙壁的夹层内,直到秦亡汉立、时世安定之后,才掘开墙壁,取出《尚书》,由于水湿虫蛀,百篇《尚书》只剩29篇,但这份中国古代的宝贵文献却得以传承。
著名教授潘光旦任教于清华大学时,曾住清华园新南院11号。1936年,院内藤萝架上结了一对并蒂葫芦。有人告诉他,结出这样的葫芦的概率是亿兆次不见得一遇。潘氏遂请其舅父沈恩孚写了“葫芦连理之斋”匾,挂于书房。梁实秋在《雅舍小品选·书房》里描述说:“潘光旦在清华南院的书房另有一种情趣。他是以优生学专家的素养来从事我国谱牒学研究的学者。他的书房收藏这类图书极富。他喜欢……用两块木板将一套书夹起来,立在书架上。他在每套书系上一根竹制的书签,签上写着书名。”这种书签保存在潘光旦女儿手中。而连系两块木板用的彩带,是潘光旦母亲的手工。潘光旦14岁丧父,由母亲沈恩佩抚育长大。其母知书达理、性格坚强、处事通达,她的两个儿子都毕业于清华。她对子女管教严,注重对子女的教育,战乱时从乡下逃到上海,她舍弃家中好多物件,却带了四担子书。1930年代,老太太“虽已年老体衰,却不肯闲坐无事。她手握一个木制小梭,用彩色的纱线织出宽窄不同、花纹各异的带子”,系在儿子的竹制书签上。对母亲的爱与教诲,潘光旦铭记于心,有诗云:“忍看慈母手中线,翻作残编夹上棉”。母亲去世时,潘光旦极为哀恸,在小阁楼上独处三天,不肯下楼吃饭。潘光旦一生爱书,有点钱就去买书。他1926年从美国回国,为买《达尔文全集》,他倾其所有,回到国内下船时,身上仅剩一元钱。如此日积月累,书满四壁。1953年,潘光旦调任中央民族学院,书太多,家里放不下,学院专门给他一间屋子做书房。1956年12月10日的《文汇报》说,“他的屋子里四壁都是书,……办公室里四分之三的地方被书占去了”。因其收藏丰富,朋友、同事、学生时常上门求问,他也常为别人查书。当年为研究中印边境问题,寻找边境史料,周恩来曾借用潘光旦的《不列颠百科全书》,并附亲笔信。“文革”时期,潘光旦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红卫兵抄家时,只抄出一百几十元的存款,质问说:你这么有名的教授,怎么只有这么一点钱?潘光旦回答:“我的钱全买书了。”
书的失而复得,是最大的幸运。1898年殷墟甲骨文的发现、1900年莫高窟藏经洞敦煌写本的发现,都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大事件。最近,南昌海昏侯汉代大墓出土的两万多件文物中,那些青铜器、玉器、金饼、麟趾金、马蹄金、五铢钱等等,当然珍贵,极其珍贵,可最让人惊喜与兴奋的,还是那几千枚竹牍——汉代的书。
竹简木牍是中国时期的书之一。图为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竹简(位于主椁室西室南部)。
毛泽东1930年在寻乌调查时写下的《反对本本主义》,但后来戎马来倥偬,不慎失落,直到1960年代初才发现。毛泽东十分高兴,就像找到了失散多年的孩子一样。
为什么中国人这么重视书?因为,不管什么形式的书,牛骨乌龟壳上的、摩崖石碑上的、竹简木牍上的、丝帛纸张上的,不管是三坟五典,还是经史子集,那里面都飘荡着中国人的魂,都跳跃着中国人的命。中国人正是这样祖祖辈辈在一代一代接力相传的历史长河中爱书、看书、读书、写书,牵住了自己的魂,立住了自己的命。
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论语》,还有孔子吗?没有《朱子语类》,还有朱熹吗?没有《传习录》,还有王阳明吗?可以断定,如果没有《四书》《五经》、《二十四史》、《资治通鉴》、《永乐大典》,中国的历史就魂消魄散,性命难保。现代社会,知识爆炸,书成海洋,书的形式、书的类型,都日新月异,层出不穷,变化太大,发展太快,但书的作用和意义一点也没有降低,正因为如此,社会才会更大踏步地飞速前进,人类才会更加元气充沛、生命活泼。
中国历史上,没有公共图书馆,书藏在哪里?一、藏在宫里。二是藏在坟里。三、藏在庙里,每个庙里都有藏经阁。当年的庐山东林寺就号称“天下经典一寺收”。最后要重点一提的是:四、藏在家里。
南唐统治相对稳定,注重文治,大办学校,广育人才,可连首都金陵的官学里都找不齐书刊典籍图册。南唐前主李昪就诏令郡县搜求。江西吉州(今吉安)刺史贾皓发现庐陵县的儒生鲁崇范的家里竟藏有整一屋子书,就向他购买以贡献朝廷。鲁崇范献出家藏,谢绝报酬,并发表一通高论:“坟典,天下公器,世乱藏于家,世治藏于国,其实一也。吾非书肆,何酬价为?”(《南唐书·鲁崇范传》)你看,做得好,讲得也好呀。
中国历史重传承,重文脉,重诗教,诗书世家很多,三国的三曹父子、北宋的三苏父子,江西各地更是多有“一门五进士,隔河两状元”之类的现象,所谓“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有人说,中华文化数千年得以薪火相传、弦歌不绝,究其根底,得益于中国典籍图书不绝不灭。而中国民族之所以典籍图书不绝不灭,除了历代政府征编修撰、整理研究之外,更在于中华民族的家庭家族的远绍近继,生生不息的家学渊源。此话不假。
陈寅恪曾说,“学术文化与大族盛门不可分离”。那些名门大族、文化世家的背后,有学术文化的底蕴,有读书人、文化人的家族群体,有读书的家学渊源,有读书的家风祖训。诗书传家是自古以来名门士族念兹在兹的共同理想,正是这些家族文化传统的层层相因,家学与师承的薪火相传,累世不绝,文化理念的慎终追远,中国文化的典籍图书也得到代代相传。现在,我们提倡学习型政党、学习型国家、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单位、学习型干部,等等,可别忘了,还要建设学习型之家。
中国的世家望族具有鲜明的共同特征:家族成员具有强烈的文化意识;家族上下具有浓厚的学习氛围,重视教育,注重家学;家庭和家族重视文化生活和文化交往,所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家庭和家族要有图书储存和文化积累,“耕读两件事”、“书香传家远”成了中华民族千百年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
家庭、家族是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单元,在中西方社会都倍受重视。不过,西方人多讲贵族出身,讲究血统的纯正与高贵,什么“一个富豪可以一夜造就,一个贵族则要三代的基因传承”;而中国人则多讲书香门第,讲家学渊源,讲书生意气,讲门风家规。一个家庭、一个家族的官运、财路可能会在时代的长河里中道衰落,隔断散尽,所谓“富、贵不过三代”。但如果读书,这个家庭、这个家族在文化上、精神上、思想上的文脉、气质、风气、传统,却可以草蛇灰线,薪火相传。所以,在中国人看来,只要读书,英雄不问来路,平民可以翻身,文化可以传承。现在,我们仍然需要鼓励、号召、推动每个家庭都来买书、藏书、读书。只要读书,一个家庭、一个家族、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能生生不息,长风万里。读书,使人明理知礼,使人精神高贵,使人志向高远,使人大有作为。
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本网所载的文/图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 。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大江网(中国江西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站协 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本网站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网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商业目的及应用建议。 已经由本网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3、凡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 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 损失。
4、对于已经授权本站独家使用提供给本站资料的版权所有人的文章、图片等资料,如需转载使用,需取得本网站和版权所有人的同意。
※联系方式:大江网(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