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791-86849275
广告热线
0791-86847125
江西新闻网
电子商务景瓷网 | 大江论坛 |
您当前的位置 : 大江网(中国江西网)  >  江西新闻网  >  文化艺术  >  平常心得
读书: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生存之道——中国人的读书人生03
2022-06-15 10:50:00    来源:“平常心得”微信公众号
编辑:欧阳百惠    作者:姚亚平
字体:   | 大江论坛 | 评论(
新闻热线:0791-86849275(欢迎拨打,一经采用,即奉薪酬)
订江西手机报:电信、联通用户发短信JX到10626655,移动用户发短信JXP到10658000,3元/月
爆料投诉请进入大江论坛 问政江西

      书,是用来读的,而不是拿来炫的,不是拿来附庸风雅装门面的。

      中国人重视书房,重视书房里的书,更重视的是人读书的行为和读书人的主体。

      在中国,读书不仅是豪门世族的标志和象征,也是寒门底层的人生梦想。小学课文高玉宝《我要读书》就反映了贫苦群众的人生呐喊。

      中国从开科举到结束科举,全国产生的进士10万多名,而江西就有一万多名。婺源一个县就有552名,大大超过一个县的平均数。就是这个婺源县,历史上就流传着一句话:“三间茅屋书声响,放下扁担考一场”,虽然是乡村茅屋,却是书声朗朗,文风荡漾;虽然是终日劳作,却可以随时放下扁担进入考场。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场景?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生存状态?耕读文化的神韵情致表现得淋漓尽致,中国人的生活品质与精神追求表现得淋漓尽致。

      中国人重视读书,常把有文化的人叫“读书人”,把文人叫“书生”。北大的学生干脆认定自己是“读书的种子”。中国民间的俗话俗语也有许多劝人读书的。所谓“世间几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一日不读书无人看得出,一周不读书说话会变粗,一月不读书智商输给猪”。江西的老百姓说:“养儿不读书,不如养头猪。一家不读书,就是一窝猪”,此话粗理不粗。

      黄庭坚,北宋诗人、文学家、书法家,江西修水人,他有一句名言: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读书与否,会影响到人们的用词谈吐,这好理解,但竟然会影响到人们的长相与表情,那还真有些吓人。话说得这么夸张,可见中国人是多么强调读书的重要性。

      曾国藩,中国传统社会中堪称为圣人的人,做人治学、做官治军,样样了得。他选人用人、教育子孙,都将做人、人品与气质放在第一。怎样才有人品和气质呢?腹有诗书气自华。曾国藩在写给儿子的信中说:“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他认为人的气质,是天生的,本来很难改变,只有读书就可以变化气质。他认定: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品格不会坏到哪去;一个品格好的人,一生的运气不会差到哪去。

      一个人是如此,一个家庭、家族、地方也是如此。我们说一个家族、家族是书香门庭,一个地方文风很盛,所以,会出现“一门五进士,隔河两状元”之类的人才扎堆的现象。什么原因?都会说是一方水土一方人。其实,书籍的质量、阅读的能力就是我们人生的水土呀。我们要通过全民读书来厚植我们家庭、家族、家乡、民族的文化根基呀。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说的是读书的好处,以钱财和美女来激励人们读书,虽然极言读书的重要性,其境界未免低了一些,其实,中国人要读书、爱读书,动机更纯正、目标更高远。中国人的读书,讲究“从娃娃抓起”,培养孩子,注重童子功,讲究成年礼。中国儿童是拿什么来为自己人生奠基的呢,中国儿童的“人之初”是什么呢?读书呀。比如,小时候长辈教我们、现在我们教儿孙念的那首儿歌:

      小小读书郞,背着书包上学堂。

      不怕太阳晒,不怕风雨狂。

      只为穷人要翻身,不受其欺侮,长大成栋梁。

      既朗朗上口,情趣盎然,又元气十足,正气凛然。

      中国人对小孩的教育是极其重视的。

      解放初期,我国4亿人口,不识字的竟有80%多。我们开展“识字运动”,开始扫盲,把扫盲作为紧急任务和群众运动来抓,全民热烈参与。有的村庄还刷出标语:“不娶文盲妻,不嫁文盲郞”,话都说到这个份上啦,这是往死里整、在关键处用力呀。那有人问啦,一个不娶,一个不嫁,那这剩下的文盲男和文盲女怎么办呀?那就“文盲嫁文盲,两人喜洋洋”。我看这两人也喜不起来。说笑归说笑,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的识字率基本达到100%,这在全世界都是奇迹。接着,我国又提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难度极大,却又是完成了。后来,人们又提出“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把教育当作扶贫的重要内容,有限的资源优先用于教育办学,用于孩子读书,这迅速在全国各地形成共识,得到亿万群众衷心拥护。现在,我国义务教育已经普及,党和政府又在新一轮脱贫攻坚、全面小康中,提出更高目标,要为孩子读书提供更好的条件。正是我们中华民族蕴藏和迸发的要读书、要学习的文化热情,才推动了我们伟大祖国的不断前进和持续创新。

      俗话说:这世上有三样东西是别人抢不走的:一是吃进胃里的食物,二是藏在心中的梦想,三是读进大脑的书。对一个人来说,读书,是门槛最低的致富之路——精神财富之路;对一个国家来讲,读书,是成本最小的富强之路。

      读书占了人生时光的相当比重。仅以学制算,从小学到博士,就读书要用20年,人生百年,这就占了近1/5。何况,周总理讲“活到老,学到老”,终生学习,一辈子读书。再往深里说,读书,不但占了人生的相当时间,更改变了人们的人生命运,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质,构造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德国诗人荷尔德林(1770—1843)在一首诗中写道:“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后来,经海德格尔(1889—1976)的哲学阐发,这个理念成为几乎所有人的共同向往。

      那么,什么是“诗意地栖居”呢?就是不但居住在现实世界,同时也生活在精神家园,“此地即他方”,既住在此处,又居在他方,既活在当下,又活在远方,既立足现实,又怀揣梦想。春秋的颜回居住在陋巷却不改其乐,宋代的周敦颐在江西大庾,瘴气湿气,可光风霁月,胸怀洒落,这都活出人生的意义和滋味,都是诗意地栖居。有一段子,只要心中有大海,呆在哪里都是马尔代夫。人不同于动物:动物只有环境,而人类还能自己为自己构筑一个精神的世界的心灵的家园,而读书,就是构筑精神世界的重要方式,就是搭建心灵家园的桥梁。

      通过读书,我们才能既立足现实,又坚定理想,才能既胸怀祖国,又放眼世界。人和人不一样,同样是人生百年,时间的长度一样,但读书和不读书,生活的品质与内涵就有所不同,生命的深度与宽度就大不一样。

      1912年,19岁的毛泽东以第1名的成绩,考取湖南省立第一中学。读了一年不到,毛泽东认为中学的课程有限,在校学习不如自学,便从省立第一中学退学,寄居在湘乡会馆,自学半年。他制订了一个严格的读书计划,每天到湖南省立图书馆按计划自学。他后来回忆:“每天早晨图书馆一开门我就进去。中午我仅仅休息片刻,买两块米糕吃。这就是我每天的午餐。我每天在图书馆里一直阅读到闭馆的时候。”毛泽东说这是他的学习史上最有价值的半年,读了这么多书,就像牛闯进了菜园,尝到了菜的味道,拼命地吃。

      所以,读书不是敲门砖,读书不是摇钱树,读书不必那么功利。许多人读书,就是一种习惯,是一种爱好,甚至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价值取向。君子正其义而谋其利,明其道而不计其功。枕边有书,手不释卷。读书就快乐,有书就有底气。

      王开岭先生有篇文章《读书——最美好的生命举止》说得好:读书不是查字典,不要老想着“有用”,其价值不是速效的,是缓释的,是一种浸润和渗透的营养,一个人的心性和气质就是这样熏陶出来的。读书不为别的,是让书里的精神光线照亮我们前行的路,提升我们的心灵视力,是让书里的思想营养滋养和愉悦我们的人生。有句话说得好,“你喜欢这些东西,说明你本身就属于这些东西”。你读一本好书,若觉得有意义有意思,就像孟子所说:“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那就对了,你找到知音,上路了。

      古今中外,凡是经济发达、社会文明的国家和民族,都是崇尚读书的。德国是民富国强,德国制造是在世界的品牌,德国的产品让世界服气,为什么?它的产品来自科技,而科技来自读书。德国的大学和图书馆一定是当地最经典的建筑,一定是在交通最方便的地段,德国的普通阅读者群在世界的人均比例最大,德国人对知识很尊重,阅读的态度很端正。经济发达、国家强盛后面的原因有文化力量在推动,那里面有阅读的力量。

      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读书、勤奋读书的民族。周恩来总理年轻的时候就立下宏愿大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现在,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就要创新驱动,科技引领,文化自信,这只有读书,全民读书。

      读书,要有一种境界与追求:路,要行万里,书,须读万卷,“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这一种阔大与执着;“腹有诗书语自华”,这是一种从容与高贵;读书的意义被一代又一代的先贤阐释着、丰富着、发展着,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以读书为要,以读书为荣,以读书为乐。历史充分证明了一个朴素的道理:事有所成,必是学有所成;学有所成,必是读有所得。

      今天社会,大家忙着刷手机,翻微信,看八卦,浏览论坛,接受了太多的垃圾消息,阅读了太多的不良图片,成天处在一个浮躁不安的环境,心灵和精神世界多了许多雾霾、敏感和惶恐。

      现代社会信息爆炸,快餐式的“浅阅读”成了一种阅读方式和习惯,人们的阅读量可能增加了,阅读质量却是下降了。我们要把时间和精力放在读那些能够净化心灵、提升精神生活的书上。读书就要读好书,要读有思想、有气象、有灵魂、有温度的书。乱七八糟的书不能读。倒霉人的书不能读,唉声叹气的书不能读,雾霾重重的书不能读。看多了阴谋诡计的书,自己的心地也难以光明,看多了龌龊污秽的书,自己的心境必然充满雾霾。中国文人有开列书目的好传统,毛泽东也几次向全党开列必读书目。

      具体讲来,要读哪些书呢?说不全,列不完,但有几类值得一提:

      一是圣人、伟人写的书,中国人讲的好书,就是要读圣贤的书,读经典,读原著。“毛主席的书我最爱读”,今天的“圣贤书”,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书、特别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书。1945年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要求高级干部读五本马列经典:《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和《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现在,“党校、行政学院和干部学院都应当开设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课程,专门讲授一些有代表性的篇目,指导学员把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学习结合起来,更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

      二是好的史书,如《史记》《汉书》《贞观政要》《资治通鉴》,汉唐的气象、中国的气象在其中。

      三是伟人名人的传记。看《马克思传》《毛泽东传》《雷锋日记》,你会感觉到海涛天风就在你面前,让你荡气回肠,精神受到洗礼,心灵受到震撼。一个高尚的人写的书或一部写高尚人的书,一定有一个高尚的灵魂里面。看他们怎样立德、立功、立言,你会感觉到在与一个伟人对话,心灵会受到浸润和净化,在和一个高手下棋,不知不觉自己也会有感悟和长进。

      总之,读书要读好书。我们为什么读书?是要学习别人的智慧与思想。知识性的东西会随着时间而不断更新,但思想性、智慧性的东西,越经过时间的沉淀,就越有学习的价值。

      ?

    更多相关新闻及资讯请下载大江新闻客户端。
          
      相关新闻
      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网所载的文/图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 。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大江网(中国江西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站协 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本网站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网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商业目的及应用建议。 已经由本网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3、凡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 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 损失。
      4、对于已经授权本站独家使用提供给本站资料的版权所有人的文章、图片等资料,如需转载使用,需取得本网站和版权所有人的同意。
      ※联系方式:大江网(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 电子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