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龙场悟道?-并不是挖了一口石头棺材,就悟了道龙场悟道是王阳明一生中、甚至在中国思想史上都是一个标志性、划时代的事件。人人皆知。
那什么是“龙场悟道”呢?
有人讲,王阳明给自己做了一个石头棺材(“石椁”),然后在里面“日夜端居澄默,以求静一”,闭眼深思,日夜端居默坐澄心静虑,琢磨人生,看淡荣辱,体验生死,体会死亡,“久之,胸中洒洒。”
结果,一天深夜,风雨交加,“寤寐中若有人语之者”,睡梦中似乎有人和他说话,突然一道闪电,霹雳一响,灵光一现,王阳明梦中惊醒,翻身起坐,放声大叫:“我悟道了”,他幡然醒悟,“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圣人之道,自身本具,无须向心外寻求,理就在我心中。他“不觉呼跃,从者皆惊”[1],“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2]向外格物求道,这是误入歧途了。于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学说顿时出现,一个艰难的人生转折瞬间完成。这就是历史著名的“龙场悟道”。
《年谱》的这段记载极富戏剧性,很有画面感,人们一听,唉呀,这么神奇、高深、玄妙呀,甚至有些人展开幻想:这样的奇迹是不是也能出现我身上呢,我是否也如法炮制,做一个石椁呢?这种推演,不但可笑,实则皮相与肤浅。
第一,王阳明干嘛要日夜端居在那里?这样就能“看淡荣辱”?又干嘛要去体会死亡?还“久之,胸中洒洒”?
第二,做个棺材躺在里面就能悟道?中夜大叫蹦起,惊动旁人就是悟道?
第三,“挖石头棺材”这个情节也很可疑。以王阳明的处境与财力,他哪里有闲心、闲财、甚至能力、也不可能找一块那么大的石头,还劳神费力地做一口石头棺材。
真实的情况是:王阳明贬到龙场后,虽是驿站站长,管了23匹马、23张床,可这样的驿站他还不能住,他居无所居,只能搭一个矮窝棚,后来窝棚还倒了,而那时的龙场,不但艰苦、荒凉,还很险恶,野兽出没。住哪儿呢?好在贵州喀斯特地貌,溶洞特别多。他就在附近找了一个天然石洞住下来。这个石洞一头大一头小。王阳明说,自己躺在里面,就像躺在石椁(石头棺材)里一样,他就把这个石洞比作石椁。王阳明在里面读《易》,并称此洞为“玩易窝”,还专门写有《玩易窝记》说:“阳明子之居夷也,穴山麓之窝而读《易》其间。”他艰苦自持,初心不忘,每天在里面读《易》,不但读书,还思考问题。后来,王阳明又搬到比玩易窝大许多的阳明洞。
现在,洞内石壁上还保存着一些摩崖石刻,即:“阳明玩易窝”和“夷居游寻古洞宜,先贤曾此动遐思。云深长护当年碣,犹似先生玩易时。”落款为“明万历庚寅(1590)龙源安国亨(贵州宣慰使)书”。洞口上方刻有1946年时任贵阳市长何辑五书写的“阳明玩易窝”。
2、王阳明为什么能悟道?为什么王阳明在龙场就能“悟道”呢?因为王阳明在这里向自己发出了人生第三问。在阳明心学发展史上,王阳明有人生三问。
第一问是他在京城问老师:“何为人生第一等事?”即做人要做什么样的人?答曰“读书做圣贤。”就是说王阳明自小就有“做人成圣”的初心和志向,所谓“志道”。
第二问是他在江西问娄谅:“圣人可学乎?”即怎样才能做圣人?娄谅答:“可也”,“必也”,即所谓“问道”。
第三问是他在龙场问自己:“圣人处此,更有何道?”结果就是所谓“悟道”。(当然,后面还有“践道”“证道”。那是后话,此处不提。)在这个第三问中,“圣人处此”的“此”,很重要,它为王阳明悟道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环境条件。
为什么呢?我们来说说这个“此”。“圣人处此”的“此”,是“此地”,龙场就是一个死地,这个死地不仅是指这个石洞,更是指王阳明的龙场处境就像个密不透风、黑暗如漆的石头棺材,条件的艰苦、处境的艰难、政治上的艰险,陷入了死地、逼到了悬崖、跌入了绝境,既没吃,又没住,瘴气很重,野兽出没,过着原始人般的生活,这个时候,一切得失荣辱都淡然化去,一切荣华富贵都悄然消失,每天面临死亡的威胁,只剩下生死一念还横亘胸中,“尚未化觉”。王阳明依无所依,靠无所靠,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他在以前格竹子、下诏狱、求佛问道之时,都没有这种感觉,现在被抛到这万山丛中、荒野之外,所有能依靠的力量都没有了,一无所有地赤条条了。当一个人只是活着的时候,生命就回归到原始状态,也就是在生物意义上活着,要解决生存所必需的衣食住行等最低需求,还要面临病死的不断困扰。这真不是一件简单和容易的事。
龙场悟道后的十年,王阳明还回忆说:“往年区区谪官贵州,横逆之加,无月无有。迄今思之,最是动心忍性砥砺切磋之地。”[3]“及谪贵州三年,百难备尝,然后能有所见,始信孟氏‘生于忧患’之言非欺我也。”[4]“某之居此,盖瘴疬虫毒之与处,魑魅魍魉之与游,日有三死焉。然而居之泰然,未尝以动其中者,诚知生死之有命,不以一朝之患而忘其终身之忧也。”[5]
王阳明说了一句十分绝望的话:“吾惟俟命而已。”(我只剩下一命了,只有等死了)
这种“惟俟命而已”是一种什么样的生存状态呢?就是活着而已。
著名作家余华写过一部小说,就叫《活着》。主人公福贵一生都在经历苦难与失去,而为了延续生命他不得不艰难地活着,苦苦挣扎。人一旦处于“活着”,这是一种什么生存状态呢?
这时王阳明在这个“此地”“死地”的处境,用禅宗的话来讲,就是“悬崖撒手”。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苏州永光院真禅师》:“直须悬崖撒手,自肯承当”。元·耶律楚材《太阳十六题》诗:“人亡家破更何依,退步悬崖撒手时。”南京有个古渡口叫燕子矶,朱元璋进南京城、乾隆下江南,还有史可法、龚贤等许多名人都在这里上岸下船,经过燕子矶。燕子矶有个观音阁,明正德初年,观音阁改建为弘济寺。(后来乾隆年间因避讳乾隆皇帝的名字“弘历”,而改名为“永济寺”。)燕子矶的悬崖峭壁上,镶嵌了一块“悬崖撒手”碑,长170厘米,高60厘米,为一浅雕线钩楷书,是南京市市级文保单位。
这个“悬崖撒手,自肯承当”,是说当你贴着悬崖攀走、下面是万丈深渊时,一定会想,如果能抓住一根小藤那多好呀,但此时所有可依赖的关系都没有了,一切空洞的口号、漂亮的辞藻都派不上用场了,全靠自己。所以,要成圣见道,必须悬崖撒手,自己承当,什么都丢光,什么都放下,身陷死地,大死一番,不依赖他力,绝后再苏。也就是说,只有到了这种“生死之地”“悬崖撒手”“向死而生”的处境时,一切都丢开了,一切都不能依靠了,自己只剩下性命一条了,人就成了敞开者,直接面对生命的存在本身了。
人处于“活着”状态的时候,更能直面生命的本质、人生的价值。余华说他的《活着》中:“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正因为异常艰难,活着才具有了深刻的含义。对福贵而言,没有比活着更艰难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福贵成了一个英雄,困苦是他最亲密的“伙伴”,他需要强大的忍耐力才能扛起这些从天而降的苦难灾难。很多人不断地追问人生的意义究竟在哪里?其实,当人们变得一无所有,只有活着的精神是属于自己的时候,这一生就有了一切的意义。余华在《活着》自序中说:“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余华在是要借助福贵跌宕起伏的人生和他面对不断出现的困苦,来体现生命的顽强、坚韧和尊严,从而彰显活着的意义和生命的本质。
当然,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不只是在生物学意义上活着,还会赋予自己更多的活着的意义。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指出: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是生存。1926年,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出版了《存在与时间》一书,第一次提出了“向死而生”的哲学概念和人生境界,他论证了“死”和“亡”是两种不同的存在概念,死是过程,亡是结果,人只要还没有亡故,就是向死的方向活着。人的一生贯穿着走向死的整个过程,这个过程是先于亡故的存在形式。在这个过程中,人能真实地强烈地感受到自我存在,所以,死的过程与亡的结果相比较,这个向死的过程更本真、更真实。
海德格尔的这个“向死而生”,就像我们常说的“置之死地而后生”,他是想说:以人贪恋欲望满足的本能力量相比,不在思想上把人逼进绝路,人在精神上是无法觉醒的。一个在精神上无法觉醒的人,他的存在对于这个世界是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的。所以,在“亡”到来之前,每个人的生命都可以无限延长,这种延长就是看淡各种功名利禄对我们的诱惑,从而珍惜生命中的每分每秒,焕发出生命的进取意识和内在活力,只有这样,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展现出无限的可能性。
八大山人也说“凡夫只知死之易,而未知生之难也”,生竟然比死还难,因为死,可以一死了之,一了百了,而生,即活着,则异常艰难,活,要有活下去的理由,要有活着的意义、人生的价值。
王阳明就是如此,他在身陷龙场死地“绝境”“悬崖”、“吾惟俟命而已”的时候,他努力“活着”,因为他看到了生命的意义、人生的价值、成圣的道路,从而“向死而生”“置死地而后生”。“死亡是最无法逃避的事”,而“生”则是活在当下的一种状态,“先行决断是在死亡之前唯一能做的事”,因而“以不避讳死亡的态度来生活”,在明白了生与死的关系之后,就能不惧死亡的到来,更能勇于面对生活的挑战。海德格尔认为,真正的人是在看清生命本质之后依然热爱生活,并以一种高于物质利益的精神去引导人们向上、向善,这就是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正像法国大思想家、文学家、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罗曼·罗兰所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对于任何一个自然人,生都是偶然,而死是必然,只有生死之间才完全属于自己,王阳明在这个惟俟一命、直面死亡、完全属于自己的状态中,向死而生,思考着生命的本质,找到了要更有价值、更有意义地活着,那就是圣人之道。
在这一点上,王阳明与前贤还有所不同。屈原、贾谊只求速死、自尽,以死明志,一死了之。苏轼旷达,笑对苦难,一笑化之。陶潜潇洒,散发扁舟,归隐南山。王阳明却是正视现实,迎难而上,默默承受,经受磨炼。当巨大的灾难降临,人如秋风中的落叶,何以面对?人被推入了绝境、逼到了悬崖,靠无所靠,退无可退了,“不假外求”了,只能“反身而诚”、“反手而治”了,“身若飘萍心如磐”,可心是坚定的、有主的,这样看来,龙场悟道并不像有些人讲得那样:是一个中夜坐起、幡然猛醒的顿悟,不是那一惊一乍的惊悚动作,而是一个事上炼、心上炼的过程,一个陷死地而后生的磨难与磨炼。
在王阳明离开龙场的48年后,1551年,王阳明的学生赵锦以巡按贵州御史的身份在龙冈书院建了一个“阳明祠”,后来,名儒罗洪先(江西人)写下近千字的《祠碑记》,说:“予尝考龙场之事,于先生之学,有大辨焉。”“今之言良知者,莫不曰固有。问其致知之功,亦莫不曰任其固有焉耳,亦尝于枯槁寂寞而求之乎?”现在说良知的人,都说“固有固有”,却绝不做这种置死地而后生的致知工夫。这就叫良知固有,而工夫并不固有。没有陷入死地的经历,不经受磨炼,良知会沉沉地睡着,就像宝藏睡于地下,不开发出来,对你是不存在的。
托尔斯泰在《苦难的历程》中写到,“在清水里泡三次,在血水里浴三次,在碱水里煮三次,我们就会纯净得不能再纯净了”,张贤亮在《灵与肉》,《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小说中也用人物的命运故事证明了这几句话,人只有经历了艰难困苦、苦难深重的磨砺之后,人生的价值、世界的可爱才会更为清晰地明了。
所以,龙场悟道,首先是龙场这个的环境和处境把王阳明逼到了临界状态,以往的种种舍不得、放不下的,现在都像烟云一般都消散了,都放下了,任督二脉一下子都打通了,涅磐重生了,后来,王阳明离开龙场时劝尚未脱离厄运的人:“蹇以反身,困以遂志。今日患难,正阁下受用处也。”“道自升沈宁有定”,“随处风波只宴然。”[6]此话绝不是岸上的人说水里、站着说话不腰痛,他本人就是从这患难中过来的,只有这一番磨炼,才能“逢苦不戚,得乐不欣”,如如不动了。
3、王阳明是怎样悟的道?除了龙场环境提供了客观基础,王阳明的自救就是他在龙场的主观努力。那么,王阳明身陷龙场、处于死地、绝境时,他努力了什么呢?
“居夷处困”的王阳明,日夜端居默坐,澄心静虑,闭眼深思。他在深思什么呢?有人说:他在琢磨人生,体验生死,体会“死亡”。
非也。
这时,他在这个“石棺”里向自己提了一个问:“圣人处此,更有何道?”也就是说“如果圣人处在我今天的处境,他会怎么样呢?”
这一问不得了,正是这一问,导致了龙场悟道。
为什么?这一问不在于具体的答案,而在于有一个转换。王阳明不是问“我要怎么办?”而是问“圣人会怎么办?”所以,他在发出这一问的时候,就把这个问题转换成了“如果我是圣人的话,应该怎么做?”他实际是在问:“在这个生死关头,我应该怎样学圣人、做圣人?”他这就把自己当成圣人了,在各种场下、各种情景中,都要行圣人之道,都要以圣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圣人会怎样做,我就怎样做。最后,也就变成圣人了。也就是说,他向死而生地自己问了一个人生的目标,要学做圣人。
从这以后,不管是顺境、逆境、窘境、困境、甚至是绝境,王阳明都能坦然面对,即使是在平定了宸濠之叛后,竟受了那么大的委屈,却不着急,不着慌,不低头,不弯腰,不是一惊一咋,都能以“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对待之,都能以圣人的标准要求自己,见贤思齐,身体力行“圣人之道”。因为他已经得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了。
所以,立志成圣,就要时时刻刻反省自己,时时刻刻对照圣人,学做圣人,学做圣人并不难,“亦只是终日与圣贤印对”[7],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只要如此念念都在努力成圣,你就在成圣的路上了!
王阳明就是这样。
[1]此前各引文均见《年谱》,《王阳明全集》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1006页。
[2]张廷玉《明史王守仁传》,《王阳明全集》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1277页。
[3]《寄希渊》四,《王阳明全集》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137页。
[4]《与王纯甫》四,《王阳明全集》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133页。
[5]《答毛宪副》,《王阳明全集》中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661页。
[6]《赠刘侍御二首》,,《王阳明全集》中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595页。
[7]《传习录》下,《王阳明全集》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88页。
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本网所载的文/图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 。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大江网(中国江西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站协 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本网站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网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商业目的及应用建议。 已经由本网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3、凡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 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 损失。
4、对于已经授权本站独家使用提供给本站资料的版权所有人的文章、图片等资料,如需转载使用,需取得本网站和版权所有人的同意。
※联系方式:大江网(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