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瓷是中阿文明互相碰撞融合的产物,尤以元明清时期的景德镇青花瓷工艺最为精湛。江西景德镇御窑博物院21日发布的一项研究成果首次证实,至迟在近600年前的明宣德时期,景德镇陶工大胆创新,搭配使用进口、国产两种青花料以求更佳的艺术效果。
与绝大部分古代手工业就地取材的生产方式不同,早期青花一般被认为使用了进口“苏麻离青”料。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崔剑锋带领的联合考古团队,选取275件元明清不同时期青花瓷碎片,通过聚焦离子束和透射电镜技术,首次“看见”在明宣德至明晚期瓷片中普遍存在两类亚微米级残余颗粒,再比对元明清时期青花瓷显微结构特征,判断其为进口料和国产料的人为混用。
图为精密仪器显示出的同一块碎瓷片上的两种青花料。受访者供图
这一发现亦有文献佐证。明嘉靖版《江西省大志》记载,“回青淳则色散而不收,石青加多则色沉而不亮。每两加石青一钱,谓之上青,四六分加,谓之中青……中青用以设色则笔路分明,上青用以混水则颜色青亮。”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陶瓷考古与艺术研究中心主任陈殿说,“回青”为进口料,色彩青亮,易产生晕散效应;“石青”为国产料,色沉,可“笔路分明”地勾勒线条。新发现的这一复合青花料法是明代才有的配料方法,比元代用一种青花料分出色阶更进一步。
景德镇御窑博物院院长翁彦俊说,研究首次通过精密仪器科学验证的方式进一步证实,在14世纪到15世纪,景德镇青花瓷的全球化贸易网络和跨区域产业合作已广泛建立。
图为本次研究分析的部分古陶瓷碎片标本。受访者供图
据悉,景德镇御窑博物院正基于海量古陶瓷碎片打造景德镇古陶瓷基因库,计划用一年半时间完成首批明代御窑时期古陶瓷片的近万个标本的制作。宣德青花的研究成果只是开始,未来,还有更多古陶瓷配方等待揭秘。
记者:高皓亮、袁慧晶
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本网所载的文/图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 。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大江网(中国江西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站协 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本网站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网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商业目的及应用建议。 已经由本网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3、凡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 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 损失。
4、对于已经授权本站独家使用提供给本站资料的版权所有人的文章、图片等资料,如需转载使用,需取得本网站和版权所有人的同意。
※联系方式:大江网(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