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791-86849275
广告热线
0791-86847125
江西新闻网
您当前的位置 : 大江网(中国江西网)  >  江西新闻网  >  报网互动
聆听丨全国人大代表梅亦:以节兴旅 以文化人 江西走文旅发展实干之路
2023-03-09 17:06:22    来源:大江网
编辑:陈力    作者:周馨
字体:   | 大江论坛 | 评论(
新闻热线:0791-86849275(欢迎拨打,一经采用,即奉薪酬)
订江西手机报:电信、联通用户发短信JX到10626655,移动用户发短信JXP到10658000,3元/月
爆料投诉请进入大江论坛 问政江西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 周馨报道:近年来,中国文旅产业蓬勃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和民生福祉的增长点。乡村旅游发展如火如荼,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舞台艺术领域涌现出许多精品佳作,文化旅游相关行业的发展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面对文旅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我们该怎么做?今年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梅亦,就一系列文旅发展的话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乡村旅游引领新潮流

      近年来,乡村旅游如火如荼蓬勃发展,是党和政府关注的重要产业,我们为什么要发展乡村旅游?

      梅亦:发展乡村旅游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立足特色资源,坚持科技兴农,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指出了发展乡村旅游对于推进乡村振兴的巨大作用。

      近年来,全国乡村旅游蓬勃发展,游客规模不断扩大,乡村已成为最具魅力的旅游目的地之一。据文化和旅游部统计,2019年,全国乡村旅游共接待30.9亿人次,占国内旅游总人次一半以上,乡村旅游总收入1.81万亿元。疫情三年期间,乡村旅游更是韧性强、受欢迎、复苏快的板块之一,2021年数据显示,我国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达18.5亿人次,同比增长43.4%,5500万农民从乡村旅游受益,乡村旅游发展成果显著。

      新时代新征程上,推动乡村旅游加快发展,既是赋能乡村振兴的有力举措,形成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也是实现“两山”转化的有效途径,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金山银山。发展乡村旅游,成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和动力源。

      以节兴旅以旅助农江西大力举办乡村文化旅游节

      在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中,江西做了哪些举措推动了省内的乡村旅游业发展?

      梅亦:举办赣南脐橙节、井冈蜜柚节、婺源油菜花节、南丰蜜橘节等品牌响、影响大、效果好的乡村文化旅游节。以节兴旅,以旅助农。

      设立中国乡村文化旅游节打造乡村旅游新名片

      对于乡村旅游目前存在的基础设施水平不高、运营人才缺乏、项目同质化发展等问题,我们该怎么解决?

      梅亦:一要从国家层面设立中国乡村文化旅游节。目前,乡村文化旅游无论是人次还是收入,均已占据文化旅游半壁江山,设立中国乡村文化旅游节的条件已经成熟。建议文化和旅游部、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联合设立并共同主办中国乡村文化旅游节,打造全国乡村旅游发展新品牌,赋能乡村文化建设,科学谋划乡村旅游新业态,探索乡村文旅融合发展合理路径,助推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的加快实现。

      江西承办首届中国乡村文化旅游节有哪些优势?

      梅亦:江西乡村旅游资源富集。全省有45个省级以上风景名胜区,190个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343个中国传统村落,116个省级以上历史文化名村名镇。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苏区振兴、长征和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等国家战略在江西落地实施,江西乡村文化旅游资源得到高品质开发,目前已建设219个4A级以上省级乡村旅游点,3万余家农家乐经营户,5700余家乡村民宿。

      江西乡村旅游发展成效明显。经过多年的大力发展,江西涌现出“篁岭模式”“丫山经验”等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可借鉴、可推广的乡村旅游发展典型案例,有5个案例成功入选“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最佳案例名单,婺源县建成了全国唯一一家国家乡村旅游度假实验区。婺源“篁岭晒秋”、井冈山“红色旅游”已成为全国旅游市场上的爆款产品。

      江西办会办节经验丰富。近年来,江西各地通过常态化举办乡村文化旅游节、旅游名村大会等实践,积累了大量办会办节经验,

      如国家设立并举办首届中国乡村文化旅游节,江西愿意主动担当,为探索乡村旅游赋能乡村振兴之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贡献江西力量。

      连结民族情感见证文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如泰山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有何重要意义?

      梅亦: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2022年12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就“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申遗成功和非遗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2011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以下简称《非遗法》)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下简称非遗保护)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我国非遗保护走上法制化、规范化、常态化的新阶段。该法实施以来,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截至目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557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3068名、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12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14个,特别是中国4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数位居世界第一,充分体现了中国日益提高的履约能力和非遗保护水平,在国际层面宣传和弘扬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国精神和中国智慧。

      坚持正确方向完善五项制度《非遗法》修订刻不容缓

      2021年8月,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研究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完善相关地方性法规和规章,进一步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法规制度,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取和惠益分享制度。加强对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执法检查机制。”我们该怎么修改《非遗法》?

      梅亦:有三个建议。首先要尽快启动《非遗法》修订工作。《非遗法》颁布实施十二年来,我国非遗保护工作进入系统性保护新阶段,在建立健全非遗传承发展体系、优秀非遗代表性项目创新发展、传统工艺振兴、“见人见物见生活”理念实践等方面取得了实践经验。但随着文化强国战略的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任务更加凸显,非遗传承创新提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现行立法规定无法完全适应当前非遗保护实践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迫切需要修订《非遗法》。

      修订《非遗法》,要坚持正确方向。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党对非遗保护工作的领导,巩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遗工作方针。通过实施修改后的《非遗法》,推动非遗全面有效保护,传承活力明显增强,工作制度更加完善,传承体系更加健全,保护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中的作用更加彰显。

      修订《非遗法》,要完善“五项”制度。一要健全完善非遗传承制度。要进一步完善关于非遗代表性项目的认定、保护与管理,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专项资金管理、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管理、团体传承人管理等制度规范。

      二要健全完善非遗合理开发利用制度。应当充分考虑发挥非遗的经济价值,提高非遗的开发利用水平;鼓励和支持加强对传统工艺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创新,鼓励在保持优秀传统的基础上,推动非遗产业化,推动手工技艺与现代科技、工艺装备、创意设计有机融合,推动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

      三要健全完善非遗监督管理体制。在尊重非遗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前提下,进一步强化各级政府非遗保护主体责任,将其纳入政府工作评价和考核机制;进一步增强各级文化主管部门的统一协调、监督管理能力,建立国家非遗保护督查制度,逐步形成一个上下垂直的非遗督查监管机制。

      四要建立健全“非遗+”融合发展机制。应当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数字技术深化非遗保护功能,提高非遗保护工作信息化水平;进一步加强对非遗资源的挖掘阐发,通过提高传承实践水平,为旅游业注入更加优质、更富内涵的文化内容;充分发挥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培养非遗后继人才的功能,推动非遗融入国民教育体系。

      五要完善非遗奖助机制与责任追究机制。应当规定对有利于非遗保护的行为予以奖励;对愿意出资支持非遗保护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等优惠;鼓励企业或个人设立非遗保护基金;同时可探索非遗保护的公益诉讼机制、刑法对非遗的救济作用、非遗知识产权保护等。对于违反《非遗法》的行政违法行为,采用责令停止、罚没等处罚或强制措施;《非遗法》修订也需要探讨与刑法的立法衔接问题。

      江西舞台艺术多姿多彩

      舞台艺术是文艺产业的重要领域,目前江西有哪些优秀的舞台艺术作品?

      梅亦:近年来,江西紧扣时代脉搏,坚持守正创新,推出了一大批反映时代新气象、讴歌人民新创造,体现赣风鄱韵、讲好江西故事的优秀舞台艺术精品。其中,歌剧《回家》、采茶歌舞剧《永远的歌谣》、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分别荣获第十三届、第十四届、第十六届“五个一工程”奖;话剧《生如夏花》荣获第十四届文华剧目奖;话剧《遥远的乡土》、赣剧《邯郸记》等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

      雅俗共赏以文化人江西大力推动舞台艺术传播推广

      大力推广舞台艺术是促进舞台艺术发展的重要举措,江西在推动舞台艺术的传播推广上做了哪些努力?

      梅亦:为促进精品舞台艺术演出传播推广,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努力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江西省通过举办全国高腔优秀剧目展演、汤显祖戏剧节暨国际戏剧交流月、“茶香中国”——全国采茶戏汇演、江西艺术节等重大艺术活动,让江西优秀舞台艺术精品不断拓展演出阵地,拓宽受众群体。

      实施“百部舞台好剧中国行”让舞台艺术“百花齐放”

      江西舞台艺术十分丰富,但精品舞台艺术在演出传播中遇到出省交流少,精品好剧没有充分走向大众等问题,我们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梅亦:对于这个问题有四个建议。一是在国家层面建立舞台艺术精品库。优中选优,建立全国性舞台艺术精品库。每届荣获“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等国家级奖项的剧目可纳入精品库,其他优秀作品经评选亦可纳入,总数不超过100部,确保精品质量,每年动态调整。精品库中的剧目应符合常态化演出条件,可提供“点单式”服务,为全国巡演提供剧目支持。

      二是推动开展百部好剧中国行行动。实施“百部舞台好剧中国行”支持计划。拿出抓剧目生产那样的热情来抓剧目的演出推广。剧目获奖之后的演出推广场次和覆盖面,要成为对获奖剧目的“绩效回头看”。每个剧目每年至少交流2个非创作省份,提供不少于2场次的演出,整库演出不少于200场,力争做到全国全覆盖。通过这些精品好剧的全国巡演,弘扬中华文化、凝聚中国力量、树立中国形象,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向未来。

      三是打造永不落幕的云剧场。加强省际交流,借助全国戏曲剧种联盟等平台,共建优秀舞台艺术整合与协同发展平台,共享精品好剧,共担保护传承濒危剧种重任。同时,创新服务方式,创建云剧场,探索戏迷会员制,适当收费,将经典、濒危剧种剧目搬上云端,永久保护、广泛传播。

      四是增加巡演资金总投入。好的作品来自人民,更应回馈人民。加大政府购买公益性文艺演出力度,为纳入舞台艺术精品库剧目的交流演出提供资金保障,根据不同地区差异,分类指导,制定不同的购买标准,每场演出平均约资助不低于30万元,政府出钱请群众低价欣赏优秀剧目,搭建起精品好剧与大众的桥梁,激活经典,以文化人。

    更多相关新闻及资讯请下载大江新闻客户端。
          
      相关新闻
      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网所载的文/图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 。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大江网(中国江西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站协 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本网站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网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商业目的及应用建议。 已经由本网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3、凡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 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 损失。
      4、对于已经授权本站独家使用提供给本站资料的版权所有人的文章、图片等资料,如需转载使用,需取得本网站和版权所有人的同意。
      ※联系方式:大江网(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涓浗浜轰繚
       
      - 电子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