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791-86849275
广告热线
0791-86847125
江西新闻网
电子商务景瓷网 | 大江论坛 |
您当前的位置 : 大江网(中国江西网)  >  江西新闻网  >  文化艺术
遒劲飘逸 风格独具
——清代郑簠隶书的临习体会
2023-05-26 05:02:03    来源:江西日报
编辑:舒小露    作者:杨 津
字体:   | 大江论坛 | 评论(
新闻热线:0791-86849275(欢迎拨打,一经采用,即奉薪酬)
订江西手机报:电信、联通用户发短信JX到10626655,移动用户发短信JXP到10658000,3元/月
爆料投诉请进入大江论坛 问政江西

      汉以降直至明代,隶书沉寂。至明末清初,金石考据之风日盛,篆、隶书体复兴,许多学者书家寝馈于此,清初郑簠(1622-1693)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矢志于隶书,以还原汉隶为鹄的,一生只写隶书,在中国书法史上罕见。

      郑簠隶书汉碑味浓,多篆籀气息,还间参草法。他60岁前,隶书大多书写过于夸张,蚕头重笔,波磔上扬颇多;晚年作品有所调整,几乎每幅作品都有篆体结构,但依然保持自己的书风。他以遒劲飘逸的行草书笔意书写隶书,沉着而飞舞,在清代书坛风格独具。

      笔者研习郑簠隶书十多年,乐此不疲,并将自己近年来的学书心得编撰成书——《郑簠隶书临创手记》。在此书中,笔者剖析了郑簠隶书的书风,比较了郑隶与《曹全碑》《西狭颂》《石门颂》《张迁碑》等汉隶的风格异同,还将郑隶的风格特点、用笔规律及创作取向编成口诀。

      风格特点口诀为:郑隶创作,波磔取巧;避夸张笔,用章草法。行气贯通,开合有度;方正饱满,拙朴浑厚。篆隶间草,相得益彰。

      我们在临习郑簠的《贺方回浣溪沙》这幅作品时,要理解字的结构和线条笔画特点,譬如,几个相同的绞丝旁、木字旁、提手旁等偏旁,虽然偏旁相同,但每一个表现手法是不一样的。在这幅作品中,还有一些特殊的笔画要注意,撇画在这里显得非常重要,也是郑隶的重要特征。还要注意的是“粉”“纱”两个字有大长撇,结构上掺杂了篆书笔法。

      笔者将郑簠隶书的用笔规律也归纳为口诀:间参草法,笔断意连;点画重起,轻弹出锋;横起圆重,一波三折;竖画稳健,提按有度;挫笔写撇,斩钉截铁;撇捺飞舞,飘飘欲仙;气息连贯,动静相合;虚灵活脱,笔墨烟云;遒媚飘逸,沉着痛快。

      □ 杨 津

    江西日报
    更多相关新闻及资讯请下载大江新闻客户端。
          
      相关新闻
      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网所载的文/图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 。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大江网(中国江西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站协 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本网站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网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商业目的及应用建议。 已经由本网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3、凡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 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 损失。
      4、对于已经授权本站独家使用提供给本站资料的版权所有人的文章、图片等资料,如需转载使用,需取得本网站和版权所有人的同意。
      ※联系方式:大江网(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 电子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