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791-86849275
广告热线
0791-86847125
江西新闻网
您当前的位置 : 大江网(中国江西网)  >  江西新闻网  >  大江快报
礼赞共和国 苏区展新颜丨赣州:向着生物医药新赛道阔步前行
2024-10-02 05:20:00    来源: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
编辑:倪鹏飞    作者:
字体:   | 评论(
投稿邮箱:djwxxgj@163.com 
新闻热线:0791-86849275(欢迎拨打,一经采用,即付薪酬)
订江西手机报:电信、联通用户发短信JX到10626655,移动用户发短信JXP到10658000,3元/月
爆料投诉请进入大江论坛 问政江西

      大江网/赣州市融媒体中心讯 记者钟义勇张惠婷、特约记者赖天然报道:“最强大脑”深耕创新,学术交流接踵而至,校企合作链上共赢……赣州生物医药产业正以阔步前行的姿态,吸引着八方目光的聚焦——

      9月中旬,美国斯坦福大学和国际权威学术出版社爱思唯尔共同发布“2024年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新药创制全国重点实验室李红良教授团队有3位教授再次上榜。

      9月下旬,中国兽医协会五星级动物医院顶级大咖齐聚赣州,带着先进理念和最新成果,赋能宠物诊疗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10月中旬,华中农业大学与江西山形环保能源集团有限公司签订协议,共建赣州市新型蛋白研究院,抢占拥抱未来生物产业新军的先机。

      生物医药产业是事关国计民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未来产业重点布局的领域。老区不老、向新图强,赣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聚焦“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目标要求,把握稍纵即逝的机遇,剑指生物医药千亿级产业集群目标,倾力打造全国知名的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基地,在生物医药新赛道踏响了加快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的铿锵足音。

      无中生有勇闯新赛道

      从空中俯瞰章贡高新区沙河园区,成立4年的威高(赣州)医疗产业园、建设3年的赣南创新与转化医学研究院、即将竣工投用的广东省人民医院赣州医院沙河院区,与投产5年的青峰药业百亿现代医药生产基地,连成一道勾型弧线,昭示着赣州生物医药产业的朝气勃发之势。

    赣南创新与转化医学研究院。记者邹忠辉 摄

      “3年完成7栋大楼的建设,并获批全国重点实验室,这样的速度和效率,放在全国也难得一见。”赣南创新与转化医学研究院院长、新药创制全国重点实验室执行主任李红良告诉记者。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谋划和推动下,《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先后于2012年6月、2021年1月出台实施,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上升为顶层设计、国家战略。系列政策文件鼓励“双一流”建设高校与革命老区开展合作共建。作为“双一流”建设高校的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2021年6月,李红良带领团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勇担使命,携手赣州市章贡区政府、赣南医科大学,共建高端生物医药新型研发机构——赣南创新与转化医学研究院,从科研平台、体制机制、科技转化等方面攻坚突破,致力探索一条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动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的新路。

      赣州生态环境得天独厚,原生中药材资源异常丰富,做大“赣州药”、发展生物医药前景广阔。2016年,赣州医药健康产业园(原青峰药谷)启动建设,赣州生物医药产业从无到有,结出了早期的果实,赣州对抢占生物医药新赛道的愿望愈加强烈、决心愈加坚定。

      小荷已露尖尖角,撷取东风又一枝。《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提出:“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建设新材料、能源化工、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等特色优势产业集群。”蓄力多时的赣州生物医药产业,由此振动起高质量发展的翅膀。继赣南创新与转化医学研究院于2021年联合成立后, 2023年,该院与空军军医大学、青峰药业整合组建的新药创制全国重点实验室成功获批建设。

      3年间,这“一院一室”的落地,成为赣州生物医药产业高起点勃兴的2件标志性大事,彰显了赣州抢抓新风口、勇闯新赛道的前瞻眼光和战略定力。科研平台对高端人才的虹吸效应,人才集聚对产业生态的重塑效应,产业生态对资金项目的磁场效应,使这里很快成为人才高地、创新热地、招商洼地,带动全产业链向规模化、高端化、集群化加速迈进。

    赣南创新与转化医学研究院新技术研发平台科研人员在研发新医疗技术。廖欣 摄

      按照赣州的产业整体规划,作为全市7条制造业重点产业链之一的生物医药产业,主要布局在章贡区,为该区的首位产业。这个赛道进入门槛高、资金投入大、研发周期长,没有耐心和定力,难以行稳致远。赣州市县两级决心既下不迟疑,咬定青山不放松。

      政策护航,精准发力。赣州先后出台“十四五”医药健康产业发展规划、扶持医药健康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推进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江西)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等,并将生物医药产业链、新药创制全国重点实验室、宠物经济等发展事项,写入赣州市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7510”行动计划,引起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争取国家部委支援帮扶,加强药品监管;实行生物医药产业链链长制,做好要素保障;组建赣州润信金投合成生物创业投资基金,助力企业融资……一系列政策“组合拳”,为全市生物医药产业畅通了发展堵点,打开了成长空间。

    赣南创新与转化医学研究院模式动物影像平台科研人员在做实验。廖欣 摄

      锚定方向,形成体系。赣州因地制宜构建生物医药“12345”产业体系,促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1”即新药创制全国重点实验室这个产业支撑体系,“2”即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赣州医院和广东省人民医院赣州医院两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3”即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赣南医科大学、赣南创新与转化医学研究院三个科研院所,“4”即模式动物产业、药物研发转化、器械研发转化、宠物药研发转化四个创新体系;“5”即医疗器械检测基地、医学科学特检基地、现代医药产业化基地、产业人才培训及认证基地、临床外科技能公共实训基地五大基地。

      老区向新、产业振兴的精彩故事,在赣南大地激情书写。如今,赣州生物医药全产业链总产值已超400亿元,正以“量质双升”的态势,为构建具有赣州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添砖加瓦。

      “目前,赣州生物医药产业正处于跨关口、培优势、上台阶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未来三到五年,有望实现飞跃式成长。”李红良说,“国之方略”的推进实施、省市的重视支持、各方的凝心聚力,正为赣州生物医药产业的加速发展持续赋能,赣州实现千亿级产值、打造全国知名的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基地的愿景,正加速照进现实。

      人才高地激荡创新潮

      “为科学注入红色基因用科技服务健康中国”,赣南创新与转化医学研究院,入口两侧的大字标语牌引人瞩目。这里建设了12万平方米科研空间,配备了1万余台(套)先进设施设备,汇聚了500余名科研人才,是赣州发展生物医药新质生产力的一个高地。

      作为赣州“1+5+N”主导产业之一的生物医药产业,要实现从小到大、从有到优的嬗变,关键“助跑力”就在于科技创新。一个深处内陆的三线城市,拿什么吸引更多的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赣州探索推出“政府用人、院校上编、企业发薪”柔性引才模式,为此提供了破题的新思路。

      “我们团队来到赣州后,研究院的平台全部由政府安排建设,解决场地空间问题。近年来,赣州不断优化人才环境和营商环境,蹲点服务的工作专班、拎包入住的人才公寓、“一网通办”人才服务事项的“赣州才服通”平台等等,为研究院人才安居乐业解决了后顾之忧。”李红良说。

      赣南医科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张小康介绍,赣南创新与转化医学研究院引入的人才到赣州工作后,编制直接落在赣南医科大学,除了在入编高校担任教学工作,还在研究院从事研究工作。研究院根据高层次人才的科研贡献度、专利发明、成果转化、科研成果收益等情况,统筹保障劳务报酬、发放绩效奖励。面向社会招聘的博士、硕士、本科等工作人员,由研究院发放薪酬。

    科研人员在研发药物。廖欣 摄

      产业聚才,环境留才,事业兴才。一支高含金量的人才队伍,成为赣州生物医药产业的“品牌担当”。据悉,研究院共引进了19名院士,全职引进了来自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浙江大学等境内外知名高校的教授、博士等60人,培养国家级及省级各类人才21人次,入选省人才计划的40岁以下青年人才占比100%、担任省级项目负责人和骨干中40岁以下青年人才比例达90%。

      推动创新链、人才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手段。赣南创新与转化医学研究院与赣南医科大学联合创建了生物医药产业学院,“订单式”培养产业急需人才,今年学院招录硕士研究生100人,研究生考核面试人数突破900人,均创历史新高。

      创新人才沉下去,科研成果浮上来。

      走进新药创制全国重点实验室模式动物工程研究中心,记者看到,研究人员默契配合,有条不紊地对模式动物进行数字化复合手术。该中心已开发模式动物模型资源和科研服务5000余种,致力于攀登基因工程大动物研发领域的制高点,为国家重大科技发展战略服务。

      管线,是新药研发的术语,一条管线可以理解为一个研发项目。在新药创制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点攻关的管线达20余条,疾病研究和转化的“进度条”不断被刷新,其中,获得新药临床批件1项,新药批准上市3项;脂肪肝炎和心衰的2 个药物将于2025年底在美国FDA申报临床试验批件并进入临床试验;通过八年合作研发的抗抑郁症新药SeHippy已在美国完成临床III期研究,并获得美国FDA批件,将于2025年底进入中国市场,2026年进入全球市场;针对犬猫高发、特发疾病研发的6款宠物药已进入临床,今年底将陆续完成新兽药批件申报。另外,实验室自主研发了3000余种高端生物试剂产品、200多种宠物食品,正加速渗透市场。

      “从0到1”的原始创新、抢占先机的前沿性创新、打破“玻璃门”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科技创新的鼓点密集敲响,赣州生物医药产业迎潮而立、风帆高悬。

      中国工程院院士、新药创制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陈志南判断,随着人才聚集、科研平台落地、创新技术迸发,未来的赣州有望成为全国生物医药研发中心,辐射粤港澳大湾区甚至内陆,解决生物医药企业的研发痛点,输出研发模式和人才经验,推动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向更高水平跃升。

      筑巢引凤共织产业链

      9月下旬,抗抑郁症全球首创新药SeHippy的相关研发及其产业化项目,在第九届“创客中国”浙江赛区大赛中获得一等奖。该创新药由新药创制全国重点实验室与普济生物联合研发,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在全球市场全面上市后,预计年销售额可达50亿元至80亿元。

      普济生物与实验室团队有着长期合作关系,在新药创制全国重点实验室落地赣州后,普济生物也落户赣州,成立了普济生物科技(赣州)有限公司,双方将进一步整合优势资源,加快临床急需药物研发,在更高起点上达成合作共赢。

      生物医药产业的“赣州机遇”,引来四面八方的关注,院校、企业、项目、人才、资金纷至沓来,或寻觅商机,或布局筑链。李红良说,通过举办2023赣州生物医药发展大会暨新药创制全国重点实验室首届学术委员会会议、中国首届宠物产业创新大会、五星级动物医院领袖研讨会等高水平会议,赣州的营商环境、产业基础、发展后劲更加广为人知、备受各方认可。仅去年,实验室就邀请和吸引了上千名国内外知名专家、企业家前来参会及洽谈合作。现在,实验室已与100多家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以广阔的创新创业平台和有力的资源政策支持,推动了普济生物、康圣环球、帕默康创、北京聚宏、恒龙集团、美国GHL等20家优质企业落地赣州。

      坚持“走出去”“请进来”,赣州瞄准生物医药领域,深入大湾区、长三角等产业发达地区招大引强。其中,江西普元健康产业有限公司投资22亿元,将公司在武汉、深圳、北京等地的项目整合至赣州,着力打造集药品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总部基地;苏州格瑞林达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人工心脏核心部件、盆底肌治疗仪生产项目,深圳启灏科技有限公司医用内窥镜生产制造项目,有效填补了赣州在内窥镜和人工心脏生产方面的空白。

      “朋友圈”组团落户,加速促进了产业集聚。在不断地延链、补链、强链中,赣州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韧性和专业化程度日益提升,以创新药品、高端医药器械生产为主体,以特色医疗、医药物流、康养旅游、宠物健康等为延伸的产业链条基本形成。

      以宠物健康产业为例,赣州积极建设“中国宠物之都”,把宠物健康产业与电子信息、大数据等产业紧密融合,着力补短板、强弱项。去年12月,2023中国首届宠物产业创新大会在赣州举办,来自国内外的生物医药权威专家学者、企业、行业协会和媒体代表近700人,共启科技创新引领宠物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依托赣州大健康宠物科学研究院,在宠物药物研发、临床外科培训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吸引了京东京业汇、小米生态、美国红狗等一批国内外宠物头部企业落户赣州参与生态构建。联合新华社推出的中国宠物行业发展指数,以高质量研究成果助推行业规范、健康发展。今年6月,又推动成立了江西省宠物行业协会,赣州宠物健康产业在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伴随着赣州生物医药产业链式升级,一批细分领域的“链主”企业脱颖而出。

      全国医药工业百强企业青峰药业,是赣州创新药品领域的“链主”企业。该企业在上海、美国波士顿等地建立“科创飞地”,形成全球研发体系,稳步开创国际化新局面,自主研发的甲磺酸艾立布林注射液、恩扎卢胺原料药及软胶囊等产品在美国上市。

    位于章贡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内的赣州威高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记者邹忠辉 摄

      在高端医药器械领域,“链主”威高集团投资50亿元在章贡区建设南方制造基地,这是江西省引进的首个高端医疗装备生产项目,拥有国内最大透析制剂车间,带动了海尔医疗、深圳汇进等50多家知名企业抱团落地。

      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赣州生物医药产业的“家谱”里,已有知名企业136家,“国字号”科研平台6个、省级科创平台31个。

      百舸争流,活力涌动,阔步前行的赣州生物医药产业日新月异、值得期待。

    更多相关新闻及资讯请下载大江新闻客户端。
          
      相关新闻
      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网所载的文/图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 。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大江网(中国江西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站协 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本网站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网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商业目的及应用建议。 已经由本网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3、凡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 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 损失。
      4、对于已经授权本站独家使用提供给本站资料的版权所有人的文章、图片等资料,如需转载使用,需取得本网站和版权所有人的同意。
      ※联系方式:大江网(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 电子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