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的创作与人类的文学创作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从它被创造出来的那一刻,就被赋予了帮助人类的使命。我们无不期待,人类作家能与AI共同完成文明的一次次精神远征,为人类世界带来更多文化精神滋养。
DeepSeek横空出世,在短短的时间就融入了我们的工作和生活。网友可以问它要资料,向它寻求职场意见、咨询情感问题,无数人被它快速的响应和周到的解答所震惊。于是,DeepSeek会取代电话客服、银行柜员、程序员等说法纷纷。那么,文学创作呢?这块人类灵魂的栖息地,会被取代吗?否定与支持,各有解答。
以DeepSeek为代表的AI大模型的短板,恰恰是人类文学创作最擅长之处——原创。AI的底层逻辑是以数据为基础,通过算法构建模型,借助算力实现智能决策和问题解决。它的能力本质上是“1到100”的优化,而非“0到1”的原创。人类文学创作之所以被誉为灵魂的栖息地,就在于它那独一无二的气质。从《西游记》的凌霄宝殿,到《哈利·波特》的霍格沃茨魔法学校;从《红楼梦》的“黛玉葬花”,到《牡丹亭》的“游园惊梦”;从《哈姆雷特》中“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的灵魂拷问,到《安娜·卡列尼娜》“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的深切感悟,无不基于作者对角色和人性的深刻洞察,抑或是偶得的灵感乍现和奇幻想象。
再以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白鹿原》《人世间》《额尔古纳河右岸》等为例,它们是作者独一无二的人生体验或者家族乃至民族的故事,没有参与者亲身讲述或收集而来,DeepSeek又从何得知?更别提AI在方言和地域文化上的创作短板,无论是《繁花》中上海方言的细腻表达,还是《主角》人物对白中精彩的陕西话,抑或是汪曾祺笔下高邮咸鸭蛋“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的生活质感积累,不仅充盈了话语情绪和人物形象,更让文学创作有了别样的味道,这些都让AI望尘莫及。
即使是基于人类已有知识海量数据训练后的再创作,DeepSeek也难掩“辞藻堆砌”和“塑料味”,因为那些生成的文本看似是“新的”,本质是统计学意义上的模式重组;看似拥有“同理心”的回答也只是算法对情感符号的映射,并不能理解情绪背后的意义,也无法体验情感本身。正如鲁迅长孙周令飞评价AI诗歌时所言,其作品虽工整,但“情感不足”。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彭玉平则评价,“AI可以写出春天花团锦簇的场景,但在特定作者或者读者看来,花开得越灿烂,内心越悲凉,AI写不出这种感觉”。
除了艺术性,批判性也是文学的重要功能之一。鲁迅的《狂人日记》让我们看清旧社会“吃人”的本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通过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内心挣扎,探讨罪恶与救赎的主题,使文学不仅成为审美的对象,更成为思想启蒙和社会变革的工具,推动社会进步和人性觉醒。以DeepSeek为代表的AI大模型往往缺乏自我意识,更无法主动产生“改变世界”的欲望,即使它能够模仿几分“批判性”,也无法真正理解批判背后暗藏的希望和救赎,这些都使其无法产生真正独立并能引人深思的文学作品。
虽说DeepSeek无法取代人类,但也并不是说毫无威胁,它拥有的强大资料收集和再创作能力,已经不能简单用博闻强识来概括。可以预见,在经历市场的大浪淘沙后,DeepSeek真正取代的将是那些依赖模仿和复制的平庸创作者和套路文学。因为,DeepSeek最擅长的就是精准模仿现有文学创作模式,而且相比人类,它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甚至能够根据读者的反馈实时调整故事情节发展,那么文学创作平台就可能更加倾向于使用AI生成内容,大量这样的文学创作者“怎么拼也拼不过AI”,最终就会被淘汰。
当DeepSeek生成的文学作品扎堆出现的时候,人类高质量原创文学作品显得愈加珍贵。就像在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我们无比怀念“从前车马慢”的节奏,“一生只够爱一个人”的从前,以及“你锁了,人家就懂了”的微妙情感。即使说不出多么精妙绝伦的语言,只要是发自内心的述说,就已经让人觉得诚意满满、无比触动。这激励着有想法的文学创作者成为信息茧房的“叛逃者”,在文学创作已有模式的边缘上展示未被驯服的灵气,进一步探索新的叙事模式或主题,推出更多具艺术性、批判性和情感深度的文学作品。这样反而可能会提升文学的质量和多样性,为人类世界带来更多文化精神滋养。
当然,DeepSeek的创作与人类的文学创作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从它被创造出来的那一刻,就被赋予了帮助人类的使命。以DeepSeek为代表的AI大模型完全可以成为帮助人类文学创作的助手,它可以快速梳理海量文本,为创作者提供精准素材;可以识别文本中的语法错误并给出优化建议;提供情节、角色设定等创意建议,帮助创作者拓展思路;等等。我们无不期待,人类作家能与AI共同完成文明的一次次精神远征,让更多人成为文学创作的继承者和革新者。
□ 黄仕琼
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本网所载的文/图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 。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大江网(中国江西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站协 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本网站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网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商业目的及应用建议。 已经由本网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3、凡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 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 损失。
4、对于已经授权本站独家使用提供给本站资料的版权所有人的文章、图片等资料,如需转载使用,需取得本网站和版权所有人的同意。
※联系方式:大江网(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