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当下的赣鄱大地,“四个100”文化导师下乡计划如火如荼地开展,到处是活跃跃的创造。在该计划实施一个月之际,江南都市报开设“我在基层当导师”专栏,通过本报5位新闻导师以及所属的5个文化导师团队的视角,记录工作进展,聚焦基层变化,体现导师担当,以生动实践展现“四个100”文化导师下乡计划在以文化之力赋能乡村全面振兴方面作出的贡献和取得的成效。
导师手记:
文化导师下乡从“听”开始
南昌市东湖区新闻导师 游静
“我们对外宣传散而乱,很难让人留下深刻印象,希望能够提升新闻策划能力,打造本地文化IP。”
“街道的节日活动一个不落,但大家参与的热情不高,希望能够提升活动水平,丰富居民文化生活。”
…………
一个个来自基层的需求,被导师们记下来,挂心上。
“我计划开发内容鲜活且有地方特色的微宣讲课程,破解当地理论宣讲模式较为传统的问题。”
“我制定了非遗进学校、进街道、进园区的时间表,展示非遗魅力的同时,培养一批传承人。”
…………
一个个来自导师的回应,已经成为计划表,开启进度条。
3月26日,正值“四个100”文化导师下乡计划启动仪式召开一个月。这一个月来,文化导师加快适应新的身份,在全部完成见面对接的基础上,有的带上“徒弟”开始结对帮带,有的拿起“话筒”为居民传道解惑,有的搭建团队为地方筹划项目。
我们看到,文化导师服务内容各不相同、丰富多彩,文化服务的起始动作却整齐划一,用一个字概括——“听”。在座谈会上“听”,聆听参会代表提出的需求;在田间地头上“听”,倾听村民群众真实的呼声。文化导师在交流中摸清“家底”,在沟通中清晰定位,在讨论中酝酿计划,力求把基层真正需要的文化“食粮”送到群众家门口。
这一个“听”字,也反映出“四个100”文化导师下乡计划的一大特色,创新了“群众点单、导师接单”模式,实现了文化服务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的转变,开启了一场文化服务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乡村振兴培育持久文化动能,推动送文化、种文化、育文化工程开花结果。
“满月”是个值得被记录的日子,既有对当下的肯定和关注,也有对未来的畅想和祝福。“满月”的文化导师,听进去、沉下去、动起来,在这场文化人才和人民群众双向赋能、双向滋养的历程中,为乡村全面振兴贡献力量!
新闻链接:
“四个100”文化导师下乡计划是指选派100名新闻宣传导师、100名宣讲导师、100名文艺导师、100名非遗传承导师,通过“4+1”结对模式(每4名导师对接1个县)覆盖江西省100个县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本网所载的文/图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 。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大江网(中国江西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站协 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本网站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网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商业目的及应用建议。 已经由本网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3、凡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 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 损失。
4、对于已经授权本站独家使用提供给本站资料的版权所有人的文章、图片等资料,如需转载使用,需取得本网站和版权所有人的同意。
※联系方式:大江网(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