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近250万头生猪、2000万羽家禽、20万吨脐橙和20万吨蔬菜跨越山海,直抵粤港澳大湾区;74个“圳品”认证产品、22个深圳农场、42个深赣农业合作项目,筑起一条高端供应链;宁都黄鸡、安远橙汁等特色农产品通过玉湖冷链协议,年销售额超2亿元;寻乌1万罐泡菜4个小时送抵深圳20多个大型餐饮连锁机构……这是一场从赣南老区到深圳湾区餐桌的“绿色革命”。
近年来,赣州市牢牢抓住省部共建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试点这一契机,立足“老区+湾区”协同发展,以绿色有机为底色,以对标深圳规则规制为纽带,以品牌价值为突破,推动农业产业链升级,书写了一幅从“菜园子”到“菜篮子”的乡村振兴新篇章。
生态筑基
把富硒菜变成“黄金叶”
赣州,这片被北纬25度黄金气候带眷顾的土地,坐拥1117.61万亩天然富硒土壤,是中国最大的天然富硒带之一。富硒,这一独特的生态禀赋,不仅赋予了赣州农产品天然的品质优势,更成为其叩开粤港澳大湾区市场的“金钥匙”。
3月21日,记者走进于都县梓山镇潭头村万亩富硒蔬菜产业园,大棚内各种蔬菜长势喜人,西红柿、辣椒、茄子等蔬菜在富硒土壤中蓬勃生长。村民们正忙着采摘、装筐、运送,呈现出一派繁忙景象。“这里的土壤硒含量远超富硒土壤标准,蔬菜经过打包冷链运输,当天即可从于都运往粤港澳大湾区。”深圳茂雄(赣州)集团负责人赖祥标表示。据了解,2024年于都县已建成设施蔬菜基地112个、面积5.4万亩,销往粤港澳大湾区的富硒蔬菜约7万吨。
富硒的价值不仅在于土壤,更在于全产业链的科技赋能。在寻乌县南桥镇赣州巧耕人家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车间里,富硒芥菜经过气泡清洗、高温杀菌后,进入专利发酵罐进行加盐腌制,通过特殊发酵技术,突破了泡菜无添加存储和亚硝酸盐危害的业界难题。
为了让“黄金叶”锁住“硒”引力,赣州构建起从田间到冷链的保鲜体系,建成蔬菜田头预冷库307座、库容13.89万立方米,并高标准规划建设7个城乡冷链骨干网项目,冷库面积21.1万立方米。江西供销(全南)冷链物流园内,蔬菜采收后立即进入-2℃预冷库,经分拣包装后通过“赣粤直通车”,12小时后便摆上了湾区商超;寻乌县的泡菜在4小时内通过定制冷链车便运抵深圳20余家餐饮连锁店,损耗率低于5%;于都西红柿、辣椒、茄子等蔬菜,经过冷链物流运输直供粤港澳大湾区,损耗率降至5%以下。
如今,“富硒+”已成为赣州农业的鲜明标识。全市1327个绿色有机农产品中,富硒品类占比达35%。
政策协同
从对标者变成共建者
“大湾区能做的,赣州也要能做到!”近年来,赣州市从标准、机制、市场三方面发力,推动深赣农业规则“无缝衔接”。
规则对标,为老区农产品打开了湾区大门。深圳把赣州列为全国水果质量分级试点工作第一批合作单位,携手赣州推动赣南脐橙质量分级试点。作为全国水果质量分级试点,深圳按照“1+3”质量分级体系,从安全、外观、口感、营养四个维度划定等级,将赣南脐橙分为A+、A、B三个“深标”等级,让品质可量化、可评估、可感知。
标准互认的“双向通道”加速打通。寻乌县巧耕人家公司车间里,工人按《供深食品标准》腌制芥菜。“‘圳品’检测191项农残,比国标多67项。”公司董事长赵一麟感慨道,“深标”让我们的产品从地方特色跃升为湾区“硬通货”。目前,赣州“圳品”总数74个,占全省70%。
更深层的协作正在展开——两地联合制定赣南富硒蔬菜相关标准,深圳专家参与修订脐橙地方标准;赣州12家企业加入深圳农产品品质提升联盟,20名技术人员赴深学习质量管理体系。“我们从对标者变成共建者。”赣州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孙晖说。
执法协同则为规则落地保驾护航。赣州与深圳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联合监管机制,引入深圳凯吉星检测机构,构建起“源头可溯、过程可控、风险可防”的监管网络。
近两年来,赣州引进深圳农业项目42个,签约额65亿元,深圳国际食品谷赣州产业园加速落地,成武金石、茂雄集团等龙头企业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品牌跃迁
从“深山菜园”到“餐桌宠儿”
在深圳山姆会员店,一盒500克的全南羽衣甘蓝售价32元,是普通蔬菜的10倍;一罐寻乌客家泡菜贴上“圳品”标签后,身价翻番,年订单超亿元。价格背后,是赣州农业从“卖产品”向“卖品牌”的跃迁。
“高山+有机”“富硒+圳品”成为赣州农产品的双重IP。自然之星公司通过21个有机认证和4个“圳品”认证,产品进驻永旺、盒马等高端渠道,市场占有率超50%;寻乌客家泡菜凭借发酵技术和20余项专利,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品牌溢价率提升40%。于都丝瓜、全南韭菜等7个产品亦跻身“国字号”名录,形成品牌矩阵。
消费场景创新则为品牌注入活力。赣州联合深圳开展“湾区餐桌计划”,在地铁、社区投放“赣南硒品”公益广告;举办赣品进机关、社区等活动,邀请市民体验、品鉴,2024年湾区商超复购率提升至65%。客家泡菜则通过绑定酸菜鱼、火锅等餐饮场景,成为“隐形冠军”,带动上下游包装、物流产业增收超千万元。
从种植到加工,品牌化贯穿产业链。全南打造“盒马村”,定制净菜、沙拉菜,年产值破亿元大关,“金苒肉鸽”、生态甲鱼、澳洲淡水龙虾等产品深受粤港澳大湾区市民青睐。寻乌巧耕人家投资1.2亿元建设预制菜工厂,将客家泡菜加工成即食产品,利润率提高3倍。赣南脐橙通过分级分选,深加工为NFC果汁,附加值提升5倍;作为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宁都黄鸡凭借独特的优势,“飞”进了越来越多粤港澳大湾区人民的生活。
自2024年深赣开启对口合作以来,赣州各地依靠两地农业产业链互补优势,深入推进“赣品入深”活动。“我们积极搭建深赣农产品产销合作平台,组织49家企业入驻‘圳帮扶’平台,销售500余万元,推动建成深圳市海吉星市场赣州馆和寻乌农特产品馆,2024年以来销售额突破1000万元。”孙晖说。
刘新权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美春 杨文斌
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本网所载的文/图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 。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大江网(中国江西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站协 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本网站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网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商业目的及应用建议。 已经由本网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3、凡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 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 损失。
4、对于已经授权本站独家使用提供给本站资料的版权所有人的文章、图片等资料,如需转载使用,需取得本网站和版权所有人的同意。
※联系方式:大江网(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