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791-86849275
广告热线
0791-86847125
江西新闻网
您当前的位置 : 大江网(中国江西网)  >  江西新闻网  >  江西人杰  >  英模人物
102岁老军医最后的“得偿所愿”
2025-03-28 06:43:40    来源:大江网-信息日报
编辑:王世强    作者:肖立宇 杨文超 王琴红
字体:   | 评论(
投稿邮箱:djwxxgj@163.com 
新闻热线:0791-86849275(欢迎拨打,一经采用,即付薪酬)
订江西手机报:电信、联通用户发短信JX到10626655,移动用户发短信JXP到10658000,3元/月
爆料投诉请进入大江论坛 问政江西

      编者按:3月26日,江西省遗体器官捐献缅怀纪念活动在赣州举行。苏杰作为捐献者家属代表,向大家追忆了他的父亲——一位用一生救死扶伤、诠释“为人民服务”的中国军医的传奇。

    苏锦文的遗体捐献证书

      2024年1月31日12时30分,102岁的父亲永远离开了我。

      红十字会的车如约而至,来接走父亲的遗体。“爸爸,您的遗愿,我完成了。”虽然早有心理准备,我的眼泪还是止不住地流。

      我的父亲苏锦文,一位铁骨铮铮的中国军人,16岁参加八路军,经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他救死扶伤。他说,他的命,是千千万万战友用生命换来的,自己的一切都是党和人民的。

      父亲离去虽一年有余,但他的一言一行、音容笑貌,就像一部永不落幕的电影,始终在我脑海里不断浮现。

    年轻时的苏锦文

      染血的纱布

      1922年,父亲出生在山西省平定县苏村。16岁之前,他念过私塾,也读过小学,抗战爆发后,16岁的他毅然从村里参加了八路军。入伍不久,上级派他去卫生处接受训练,本来是要回到队伍里当卫生员的,但那时卫生处休养所需要人,受训结束后他被留下工作,没回战斗部队。

      战争年代,父亲一直在后方医院收治伤病员,做了很长时间的看护。看护工作除了站岗,主要就是洗纱布。那时候物资紧缺,用过的纱布沾满脓血,父亲坚持要到河里洗干净再晒干。冬天河水冷得刺骨,父亲的手被冻得生疮、裂开血口也没有放弃过。

      父亲曾先后在129师太行游击大队独立支队、太行二分区独立第十旅卫生处,任战士、看护、看护班长、调剂员、司药等职。那些年,他目睹了战争的残酷。父亲总是说,他能有今天,不过是工作性质特殊,是抢救伤病员,并非在前线冲锋陷阵,他的命是千千万万战友用生命换来的。

      唯一的主治军医

    苏锦文学医的教材和笔记

      抗战胜利后,父亲进入晋冀鲁豫边区北方大学医学院学习。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太行二分区卫生处休养所、临汾军分区卫生科任军医。那时的他,已然是一名经验丰富的军医。

      美帝国主义将战火燃烧到鸭绿江边,父亲又奋勇当先地加入了抗美援朝队伍。为了抢救成千上万的志愿军伤病员,他没日没夜地忘我工作。他先后在华北陆军三总院、东北24陆军医院三分院任主治军医、副分院长,还担任过志愿军544医院主任军医。父亲所在的东北24陆军医院设在鸭绿江边,位于辽宁省凤凰城,设有500张床位,而父亲是那里唯一的主治军医师。

      医好了儿子的战友们

      1953年,父亲和母亲李怀珍在辽宁丹东生下了我。我的母亲也参加过抗战,15岁就投身革命。他们在战争年代相识相爱,战争结束后,父亲母亲随医院集体转业到江西南昌,父亲先后在江西省流行病研究所、江西省生物制品所、江西省卫生防疫站、江西省人民医院工作。

      记忆中,父母全身心投入工作,总是十分忙碌,我长到十来岁,见到他们的日子也不多。于是,家里的大事小情几乎都落在了我们三兄妹身上。父亲对我们这些孩子很严厉,他总是板着脸,教导我们要为人民服务。后来,长大的我,也毅然决然地选择当兵。

      当时我所在部队位于西安附近的骊山,父亲还特意跑来看过我一次。我仍清楚记得,他跟我说了很多鼓励的话,让我在部队里好好干,不要怕吃苦。他发现我和战友们都拉肚子,50多个人一餐连20斤米都吃不完。父亲便亲自叫上连队的卫生员,准备了两个筐去山上采草药,煮成汤,大家喝了两天就全好了。

      交通方便的地方要给群众当病房

      还记得父亲担任江西省人民医院院长时,医院计划盖新宿舍楼。有好几块地可选,父亲却选在了太平间旁边。我们做儿女的坚决反对,觉得住在太平间附近不吉利。但父亲认为医院是为人民服务的,交通方便的地方可以拿来给群众当病房,太平间旁边人少。

      我也始终记得,父亲曾经顶着巨大的压力,力排众议,推动江西省人民医院向普通群众开放,让更多老百姓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父亲九十多岁时依旧保持着对医疗事业的热爱,他坚持在医院专家门诊为病人看病,还到江西省老年大学讲授医疗保健知识。即便是在家中,只要有人登门求医,父亲都会毫不犹豫地放下一切,耐心询问病情,认真诊疗。

      父亲的决定

      十多年前的一天,父亲突然跟我提起,等到他和母亲百年之后,就把遗体捐出去,已经和红十字会签好了协议。

      我觉得很突然,也很惊讶。中国人讲究入土为安,当时有朋友跟我说,在梅岭可以树葬,我觉得挺好,那里风景秀丽,树下挂个名字牌,家里人以后还可以去祭奠。

      “您怎么一声不吭就把遗体捐了出去?有没有考虑过我们这些做儿女的心情?”我和父亲争辩,“再说了,现在医学这么发达,不一定非要解剖遗体才能研究。”

      没想到,父亲劈头盖脸把我说了一通。“你让我树葬还不是为了图虚荣,你就考虑过我的想法?我学医也是从解剖别人遗体过来的,我为什么就不能捐自己的?”

      我被父亲说得哑口无言。我知道父亲的脾气,他决定的事情,谁也改变不了。

      父亲留下的“三句话”

      五年前,父亲经历了一场抢救,至今回想起来仍记忆深刻。我把他送进抢救室后,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我的心紧紧地揪在一起,希望奇迹能够出现。在医生和护士们的不懈努力下,父亲终于缓缓地睁开了眼睛。我激动得热泪盈眶,紧紧地握住父亲的手,感受着他那微弱的脉搏。

      他握着我的手跟我说了三句话:第一句是“谢谢你”。简单的三个字,包含了父亲对我的牵挂。第二句是“你别怨恨我”。我知道,父亲是担心他的一些决定让我不理解,但我怎么会怨恨他呢?第三句是“我希望你清清白白做人”。父亲希望我能做一个正直、清白的人,不被名利所诱惑,始终保持初心。

      父亲离开的这一年多,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他一生的付出和奉献。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共产党员,什么是“为人民服务”。

      又是一年芳草绿,又是一年清明时。敬爱的爸爸,您离开我们和妈妈已经整整一年了,您在天堂还好吗?

    苏杰(中)与父亲苏锦文(右一)、母亲李怀珍(左一)合影

      肖立宇、中国江西新闻网全媒体记者杨文超、信息日报全媒体记者王琴红/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信息日报
    更多相关新闻及资讯请下载大江新闻客户端。
          
      相关新闻
      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网所载的文/图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 。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大江网(中国江西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站协 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本网站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网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商业目的及应用建议。 已经由本网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3、凡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 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 损失。
      4、对于已经授权本站独家使用提供给本站资料的版权所有人的文章、图片等资料,如需转载使用,需取得本网站和版权所有人的同意。
      ※联系方式:大江网(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涓浗浜轰繚
       
      - 电子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