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会刚 刘可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亚婧
近日,湖口县3万余亩早稻田陆续进入插秧高峰期,该县12个乡镇的种粮大户趁着晴好天气,全力推进早稻机插工作,田间地头一派繁忙的春耕景象。
在张青乡竹山村的广袤田野上,3台插秧机开足马力,在平整的水田中来回穿梭,为大地铺就一片片新绿。机械化、智能化的春耕场景,不仅展现了现代农业的高效与活力,也为今年的粮食丰产打下了坚实基础。“今年早稻插秧比往年提前了一周,一台插秧机一天能插30多亩,3台插秧机一天能插近百亩。算下来700亩地一周就能插完。要是人工插秧,起码要六七十人。”种粮大户陈广爱介绍说。
伴随着“咔嚓、咔嚓”的机械声,插秧机所过之处,一株株嫩绿的秧苗被精准插入田间。转眼间,水田便披上了一层绿装。“机械插秧使秧苗行距、株距均匀整齐,深浅控制精准到位,既保障了秧苗生长的一致性,又为后续田间管理提供了便利,有利于早稻产量的提高。”陈广爱表示,“今年种植的早稻秧苗长势较好,预计每亩产量1200斤到1500斤。下一步将投放鲫鱼苗,实施‘稻鱼共作’,进一步提高土地效益,助力粮食稳产增收。”
“机插大钵体毯状苗时,参数需设定为每排12次,这样才能完整栽插一排秧苗,避免伤苗。”在大垅乡的早稻大钵体毯状苗机插新技术推广现场,农机技术指导员魏师傅正在指导种粮大户调试插秧机。
“这项技术机插时不伤主根,秧苗呈钵体状栽插,成活率高。”湖口县农业农村局三级主任科员张坚向农户介绍,早稻大钵体毯状苗机插新技术的核心在于,将大钵体育苗与毯状苗机插两种模式有机结合,既保留了大钵体苗根系发达、秧苗健壮的特点,又兼顾了毯状苗适合机械化插秧的优势,实现了“1+1>2”的效果,同时具有伤苗率低、返青快、产量稳定等优势,缓解了双季稻种植长期面临的茬口紧张难题。“目前,大钵体毯状苗机插还处于研发推广阶段,在九江地区,湖口是第一个推广实施的。秧苗插下去返青只要2天,相较传统7天的返青期,缩短了5天,解决了赣北地区双季稻的茬口问题。”
看着大地铺上一片片新绿,今年首次尝试早稻大钵体毯状苗机插新技术的种粮大户石朝志信心满满:“以前早稻收割后,晚稻插秧时间紧,秧苗质量跟不上,产量受影响。这个新技术让早稻成熟早,晚稻插秧快,两季都能高产。今年我试种了100亩,相信会有一个好收成。”
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本网所载的文/图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 。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大江网(中国江西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站协 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本网站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网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商业目的及应用建议。 已经由本网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3、凡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 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 损失。
4、对于已经授权本站独家使用提供给本站资料的版权所有人的文章、图片等资料,如需转载使用,需取得本网站和版权所有人的同意。
※联系方式:大江网(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